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商君书》有感

(2016-01-05 23:45:40)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书影横斜

         之前看了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的书,后来还看了《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这部电视剧,震撼之余感触颇深,于是乎咬文嚼字地读了这部古代经典著作,对于商鞅行为处事、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思想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人的修身处事都大有裨益。全书共二十六篇,遗失两篇,古文言简意赅、博大精深。

          第一篇《更法》提到了变法的必要性,集中展现了商鞅的法治思想和和深刻见解,有很多经典之处: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智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夏商周三代礼制不同却都能称王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称霸诸侯。所以智慧的人创立法律,而愚昧的人受法律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无能的人受礼制的约束。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巡礼者未足多是也“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现骜于民“:有比他人高明行为的人,一向会被世俗所非议;有独特见解的人,必然会遭到周围人的嘲笑。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追求崇高道德的人不会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会和众人去商量。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业“:法律,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方便办事的。

           ”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愚昧之人讥笑聪明人所悲哀的事情;狂妄的人高兴贤良人所担忧的事情。

           纵观全书,商君有三个中心思想贯穿始终。即:“壹”的概念、重“法”、重实干戒空谈。

           首先是统一民众的思想和行为、统一政策措施,统一法律条文,集中力量,消除差别,即”壹“。

           在《赏刑第十七》中,  

           ”圣人之为国者,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圣人治理国家,统一奖赏、刑法、教化。那么军队就会天下无敌,君主的命令就能得到执行,民众就会听从君主的遣使。

          ”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统一奖赏,是指利禄官爵都出于战争中的功绩,没有其它途径的恩惠。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统一刑罚,是指没有等级差别,从卿相、将军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不听从君主命令、破坏法律的,处以死罪,绝不赦免。从前有功绩,而后来犯法,不因之前的功劳而减轻处罚;从前做过好事,后来犯了过失,不因之前的好事而罔顾法律。

          ”所谓壹教者,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行、群党、任誉、请谒,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辟刑,不可以独立私议以陈其上“:统一教化,是指见闻广博、有辩论的智慧、诚实廉洁、精通礼乐、有道德修养、结成朋党、有良好声誉的人,不能因此而获得富贵、逃避刑法、有自己的非议而凌驾于国家法令之上。

        在《农战第三》中,

        ”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教化民众,都是要求通过专心农战来得到官职爵位。

        ”壹,则少诈而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民众专心耕种作战,那么少有奸诈指之事而重土难迁;民众专心耕种作战,那么赏罚就可以鼓励民众上进;民众专心耕种作战,那么久就可以对外作战。

         ”是以圣人作壹,抟之也。国作壹岁者,十岁强;作壹十岁者,百岁强;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君修赏罚以辅壹教,是以其教有所常,而政有成也“:所以英明的君主实行农战的中心政策,就是要凝聚民众。如果实行农战的中心政策一年,国家就能强大十年;如果实行农战的中心政策十年,国家就能强大十年;如果实行农战的中心政策一百年,国家就能强大一千年。国家强大一千年就能称王天下,君主修订赏罚法律来辅助农战政策,所以对民众的教化形成常态,治理国政就会有成就。

         在《壹言第八》中,

         ”故圣王之治也,慎法、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所以英明君主治理国家,慎重立法、考察时势,精力集中在耕战政策上。 
        其次是强调“法”的重要性。 

        在《错法第九》中,

        “古之明君,错法而民无邪;举事而材自练;行赏而兵强”:古代的明君,建立法度,民众就没有邪恶的行为;施行政事,人才自然就干练,;实行赏罚,军队就强大。

         “法无度数,而事日烦,则法立而治乱矣”:立法不讲求尺度,而国家的事务日渐繁多,结果是法令确立而社会政治混乱了。

        在《定分第二十六》中,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为治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也。”:法令,是人民的生命,是治国的根本,是用来监管服务民众的……

         “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贤。故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所以圣人是针对千万人来治理天下,所以只有智慧的人理解后别人才能够明白的道理,不可以作为法律,因为百姓不是人人都是智慧的人。只有贤能的人理解后别人才能理解的道理,不可以作为法律,因为百姓不是人人都是贤能的人。所以,圣人制定法律一定使它明白易懂,确定名分,愚者智者都能理解。

           “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所以明君凭借人民自治的基础来完成国家的治理,所以天下就大治了。

          在《去强第四》中,

          “以法治者,强;以政治者。削。”: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国家就强大;用专政来治理国家,国家就弱小。

           “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在当日就能处理好政务的国家能称王天下,在当夜才能治理好政务的国家能强大,第二天才能处理好政务的国家会被削弱。

            “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用重刑来减少犯罪,国家就能大治;用轻刑导致犯罪,国家就会混乱。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惠。惠生于力”:刑法能后衍生实力,实力能产生强大,强大能够产生威势,威势能产生恩惠。恩惠是从实力中产生的。

             在《说民》第五中,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最后还强调了“重功绩重实干、斥空谈斥虚伪教化。

              在《农战第三》中,

            ”说着成伍,烦言饰辞而无实用。主好其辩,不求其实。说者得意,道路曲辩,辈辈成群“:说客们成群结队,废话连篇花言巧语却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君主爱听他们的言辞,不去探求这些言论的实用价值。说客们洋洋得意,无论走到哪里都巧言诡辩,不断增多、成群结队。

            ”学着成俗,则民舍农从事于谈说,高言伪议,舍农游食而以言相高也,故民离上而不臣者成群“:学习花言巧语空谈成风,民众就会放弃农耕以谈说为业,不切实际的言辞虚假的议论,民众放弃农耕四处游荡混饭吃,用花言巧语来获取尊崇,所以民众会远离君主而不臣服的人会成群结队。

            在别的篇章中还有:”治国舍势而任谈说,则身修而功寡“:治理国家放弃方法而任用空谈之人,那么自身修养还可以但是功绩却少。

                 ”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任功,则民少言;任善,则民多言。“:法度已经确立,就不应该用那些所谓仁义道德的空谈来妨碍法度。凭借功劳任职,那么民众就顺服少言;凭借个人仁义道德任职,那么民众就会喜欢空谈。

               ”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则臣以言事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豪言,则毁誉之臣在侧。“

              ”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爵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废弃法度喜欢私议,那么奸臣就会卖官来求得财力,一般官吏就会隐瞒下情鱼肉百姓。

              ”不作而食,不战而荣,无爵而尊,无禄而富,无官而长,此之谓奸民“:不劳动而有饭吃,不打仗而有荣誉,没有爵位依然尊贵,没有俸禄照样富有,没有官职照样受崇敬,这就叫做奸民。

               ”法枉治乱,任善言多。治众国乱;言多兵弱。法明治省;任力言息。“

               ”嗔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或谈议而索之,或事便辟而请之,或以勇争之。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气势汹汹好尚勇武的人得到奖赏,游手好闲高谈阔论的人得到奖赏,攀附权贵的人得到奖赏。……用空谈得到奖赏,依附权贵得到奖赏,用悍勇得到奖赏。所以从事农战的人日益减少,而游荡吃闲饭的人越来越多。

               ”夫世俗治者,莫不释法度而任辨慧,后功力而进仁义,民故不务耕战“:庸俗的君主,没有不放弃法度而任用巧言与智慧的,把功劳和力量放在后面而把仁义摆在前面,百姓因此不致力于耕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