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年 旧 话
文/王真光
现在说新年,是指一月一日元旦,称“阳历年”,而在中国老百姓看来,春节才是一年之始。自尧舜时就称春节为“岁之首”,要吃年糕,我国南方至今仍保留这一习俗。在北方,从从明代起改吃“更岁饺子”。据《明宫史·饮时好尚》记载:“正月初一五更起,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扁食,就是饺子。
我国人民过年,从进入腊月(十二月)便已开始,首先是从集市上的年货中表现出来。初八称“腊八”,东汉文学家蔡邕说:“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到了宋代,改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祭灶日,老百姓叫“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取其来年一年顺利之意。此事汉代《风俗通》一书己有记载,一直保留至今。北方称二十三为“小年”,要放鞭炮。祭灶之后,贴春联。春联一贴,门户焕然一新。
春联是由古代的“桃符”(用桃木板写上神名,挂于门框上)演化而来。据《燕京岁时记》所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八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贴挂。”春联在新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春联的内容多为吉祥祝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希望。“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更新年”是颂赞新年的来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恩家庆,人寿年丰”是对未来的企盼;“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是发扬为人处世的传统美德;“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是为老年人祝福;经商者总要贴上一幅“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对联,祈祷财神爷带来发财的好运。
新年是一个团圆的节日,除夕之夜,合家团聚,吃团圆饭。离家在外的人,不论相距多远,也要及时赶回家团聚过年。在辞旧迎新的时候鞭炮齐鸣,烛光高照,门户大开——迎财神。祭祀过后依辈序拜年。是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盗贼绝迹”可以说是一年中最安全的一天。天不亮就开始了亲友互访,相悦拜年的活动。“过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耍完狮子舞罢龙灯才告结束。
新年来临,人们总是对未来抱有新的希望,祝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愿这民心所向的纯朴愿望,真的能够实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