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老站往事
(2023-10-23 10:58:16)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 |
济南老站往事
——建站111年纪念
文/王真光
济南老火车站已有多人写过,但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作为当事人,我想把亲历的几件事记述下来,供研究者参考。
济南老站,是对济南老火车站的称呼。老火车站就是原津浦铁路的济南车站。最初,在同一地点有两个车站,一111个是津浦铁路车站,另一个是胶济铁路站(济南至青岛),两个车站相对,距离很近,这是当年修建津浦铁路铁路时是两家各修各的形成的,那时铁路是以“线”来管理的。济南沦陷后,日本人废弃了胶济站,将胶济站并入津浦站,就是后来被称为老站的济南站。
老站——济南车站,是一座独特建筑物,修建津浦铁路是由德、英两国贷款,两国承建,以韩庄为界,南段由英国修建,北段由德国修建,所以及南站的设计是德国建筑大师赫尔曼·菲舍尔(Hermann Fischer)设计,始建于1908年,于1912年间成并投入使用。这是一座典型的德式车站,具有浓郁的巴洛克风格的哥特建筑群。济南老火车站曾是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火车站,也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在国际建筑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建筑师按照使用功能组织空间,主次分明,形象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站房整体建筑由候车室、售票室、公事房、钟楼和行李房租成。大门正厅售票,主体建筑东半部高尖及半圆形穹顶下是候车室和售票室,上世纪五十年代又在东面新建扩建一座售票厅。
济南站曾被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到远东最值得看的第一车站”,它是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建筑类教科书上的范例。
济南站像一位老人见证了历史。它看到了清朝的灭亡到民国的转变,看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管理铁路,更看待了新中国建立后的人民铁路。一位文物专家指出:济南老火车站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建筑本身,建筑的灵魂,最核心的因素是历史载体。它是一个可以触摸到的立体历史。
济南站还经历了战火的考验。
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到了济南,日军也开到济南,两相对峙,之后国民革命军让步退出济南,日军开始屠城,是为“五三惨案”,日军进城之后,首先占领了火车站,在胶济站前屯兵,济南站那座高纵的钟楼目睹了惨案的发生。
1937年“七·七事变”,12月26日济南沦陷。日军进入济南后,依然先去占领火车站。这座标志性的建筑,它的高高的钟楼,目视着日军开进了车站,之后,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饱受屈辱,然而它挺立了下来。
1948年9月,内战中的济南战役,解放军攻占济南时,于21日北控黄河铁桥,南占商埠,将济南站围于掌中。济南在25日完全解放。
济南站经历了三次大的战火,却安然无恙,始终巍然挺立,那高纵的钟楼上的大钟,没有停止走动,记录了分分秒秒的时间。
由于工作关系,我与济南站常打交道,送往迎来必经贵宾室,所以和贵宾室的工作人员很熟,贵宾室的电话与我的办公室直通。说起接待,最大的一次是1972年7月,接待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这次,西哈努克乘火车来济南,铁路方面需要做一些准备,我参与筹备工作。除了专列事务外,省市领导在车站月台举行欢迎议式,宾主车队要上月台,这样济南站也要改造,
因为车站只有地下道出口,汽车开不进月台,必需新建一座大门,叫迎宾门。位置选在站房东面与行李房之间,那里原有一个小门叫四道门,平时是铁路职工上下班走的,局里决定拆除四道门建迎宾门,并由办公室负责办理,因此我参与此事。那时铁路还在军管,我和办公室军代表王高祥同志共同操作。建什么样的门,去请示局长曲明同志,他说,建两个垛子就行。我说那不像个门。他说你们研究去吧。我便找了设计事务所的工程师商量。在此过程中,我想起了巴黎凯旋门,应是那种形式,当然不是那样高大。工程师会意,于是设计出后来建起来的三个拱门的“迎宾门”(从题图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在票房与行李房之间)。又做了“济南站”三个大字装在门的上方,这都是和王高祥同志一起现场指挥完成的。专列到达那天,还要在第一月台铺红地毯,量准机车停车位置,以便贵宾下车即踏上红地毯。月台上欢迎仪式后,车队出迎宾门进广场,然后南下。贵宾出站后即由地方负责。我们继续安排接待专列上的乘务人员。
在济南站接待另一件大事是1971年9月12日接待“主席专列”。接待主席专列已有多次,形成了一套程序,有预定方案,虽然专列运行到达时间和去向都是临时通知,但有接待方案,所以我们也不慌乱,都是平静地按部就班地进行。但那一次却出现异常。记得那次专列是由南方开来,专列到达以后,按过去的程序,本务机车摘掉,由备用机车将专列拖到专用线。可是这回,车刚停下,汪首长就下车告诉曲明局长:不停留了,马上走!这突然的变化让曲明楞了,因为本务机车已经脱钩回段,要走还得调机车下调度命令,不是说走就能走的。汪首长又说了句:要快走!曲明醒悟过来,立即反身向天桥跑去,他要去站房打电话,站房在第一月台,专列停在第二月台,去站房必须经天桥过去,来回总要几分钟,再打电话,时间更长。汪首长看着手表问:怎么还不来?没人回答。不一会,曲明回来了,汇报说调机车了。我想,机务段那边一定很紧张,突然接到命令调机车,虽然有预案,但临时急调机车,还有乘务员呢,开专列不是随便哪个司机都能开的。机车来了,挂上了,还是没马上开,汪首长又下车问:怎么还不开?!曲明说前卫到站就开!前卫,是前卫列车,前卫车不到达前方站,后面的本务车不能开,铁路规定,一个区间不能同时运行两列车。这需要十几分钟,汪首长几次催促,后来有些发火了。等到前卫车一进前方站桑梓店,专列马上就开走了。当时我们都不理解为什么这样急促。事后,又出了事,省和军区质问铁路局,专列到济南为什么不报告。曲明告诉我,汪首长特别嘱咐不要通报省和军区。曲说,我们向省和军区写个捡讨送去。我起草捡讨,说是工作疏忽,时间紧迫。捡讨送上去也没见下文,大概他们也知到是怎么回事了。
济南站有过那样光辉的历史,确实有不少值得记录的事,它见证历史又是历史的化身,就是这样一座铁路车站中最著名的建筑物,珍贵的珠宝,在光天化日之下飞来横祸,被人拆除了!
1992年,经铁道部批准立项,济南站扩建。但如何扩建,有两种意见,一是原站房不动,在周边扩建,另一个意见是拆除老站房新建。在制定方案过程中,执政者力主拆除新建,虽然遭到民众和学者强烈反对,但这座名闻遐迩的哥特式建筑群还是在1992年7月拆除了!
叹息!遗憾!留在人们心中的是痛。
经过时间的冲刷,人们没有忘记老站房,也深刻认识到它的历史价值,到了2013年重建济南老站的动议便提了出来。随着济南站扩建北广场,计划在北广场重建济南老站房,据说要“原汁原味”新建。消息传出,引起人们关注,而且传到了德国。济南老站原设计者德国赫尔曼·菲舍尔的孙女西维亚·弗里德里希米德得知重建济南老火车站激动得一夜未眠,遂同丈夫不远万里来到济南。济南,济南火车站是她小时候从祖父那里熟知,也是她梦想的地方,在她祖父到济南后的百年,她终于踏上这个美丽的地方。她说:“济南火车站对我们家族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的一个梦想。济南火车站是祖父最喜欢的作品。建筑没有国籍,它属于全世界,济南火车站世界闻名,我们也因此感到骄傲。”当得知济南站被拆除也曾伤心过,现在得知车站重建又喜极而泣。来时还带来了她祖父当年设计站房的资料和拍摄的照片。她说:“最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有一天看到重建的济南火车站。”德国人如此视济南火车站为珍宝,而我们却弃之如敝屣,何其天壤之别!
重建济南火车站也有不同看法。一位老教授说;原址已经破坏,建材与工艺也发生变化,原图纸没有找到,怎么可能恢复原汁原味?也有人认为,仿造的再像,也还是一件贋品,没有历史价值。
保护文物是一个国家的神圣职责,因为这些文物见证了国家的历史,从而证实这个国家的存在,表明这个国家的文明。在中国,不珍视而毁灭文物之举不仅是济南,在其他很多地方都一再出现。中国号称“文明古国”,是由于祖先留下来的这些文物来显示的,如果没了这些文物还能称得上“文明古国”么?济南老火车站的消失,可以看出没有文化是多么可怕。应当以此为戒,不再犯无知的错误。
——建站111年纪念
文/王真光
济南老火车站已有多人写过,但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作为当事人,我想把亲历的几件事记述下来,供研究者参考。
济南老站,是对济南老火车站的称呼。老火车站就是原津浦铁路的济南车站。最初,在同一地点有两个车站,一111个是津浦铁路车站,另一个是胶济铁路站(济南至青岛),两个车站相对,距离很近,这是当年修建津浦铁路铁路时是两家各修各的形成的,那时铁路是以“线”来管理的。济南沦陷后,日本人废弃了胶济站,将胶济站并入津浦站,就是后来被称为老站的济南站。
老站——济南车站,是一座独特建筑物,修建津浦铁路是由德、英两国贷款,两国承建,以韩庄为界,南段由英国修建,北段由德国修建,所以及南站的设计是德国建筑大师赫尔曼·菲舍尔(Hermann Fischer)设计,始建于1908年,于1912年间成并投入使用。这是一座典型的德式车站,具有浓郁的巴洛克风格的哥特建筑群。济南老火车站曾是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火车站,也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在国际建筑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建筑师按照使用功能组织空间,主次分明,形象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站房整体建筑由候车室、售票室、公事房、钟楼和行李房租成。大门正厅售票,主体建筑东半部高尖及半圆形穹顶下是候车室和售票室,上世纪五十年代又在东面新建扩建一座售票厅。
济南站曾被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到远东最值得看的第一车站”,它是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建筑类教科书上的范例。
济南站像一位老人见证了历史。它看到了清朝的灭亡到民国的转变,看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管理铁路,更看待了新中国建立后的人民铁路。一位文物专家指出:济南老火车站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建筑本身,建筑的灵魂,最核心的因素是历史载体。它是一个可以触摸到的立体历史。
济南站还经历了战火的考验。
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到了济南,日军也开到济南,两相对峙,之后国民革命军让步退出济南,日军开始屠城,是为“五三惨案”,日军进城之后,首先占领了火车站,在胶济站前屯兵,济南站那座高纵的钟楼目睹了惨案的发生。
1937年“七·七事变”,12月26日济南沦陷。日军进入济南后,依然先去占领火车站。这座标志性的建筑,它的高高的钟楼,目视着日军开进了车站,之后,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饱受屈辱,然而它挺立了下来。
1948年9月,内战中的济南战役,解放军攻占济南时,于21日北控黄河铁桥,南占商埠,将济南站围于掌中。济南在25日完全解放。
济南站经历了三次大的战火,却安然无恙,始终巍然挺立,那高纵的钟楼上的大钟,没有停止走动,记录了分分秒秒的时间。
由于工作关系,我与济南站常打交道,送往迎来必经贵宾室,所以和贵宾室的工作人员很熟,贵宾室的电话与我的办公室直通。说起接待,最大的一次是1972年7月,接待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这次,西哈努克乘火车来济南,铁路方面需要做一些准备,我参与筹备工作。除了专列事务外,省市领导在车站月台举行欢迎议式,宾主车队要上月台,这样济南站也要改造,
因为车站只有地下道出口,汽车开不进月台,必需新建一座大门,叫迎宾门。位置选在站房东面与行李房之间,那里原有一个小门叫四道门,平时是铁路职工上下班走的,局里决定拆除四道门建迎宾门,并由办公室负责办理,因此我参与此事。那时铁路还在军管,我和办公室军代表王高祥同志共同操作。建什么样的门,去请示局长曲明同志,他说,建两个垛子就行。我说那不像个门。他说你们研究去吧。我便找了设计事务所的工程师商量。在此过程中,我想起了巴黎凯旋门,应是那种形式,当然不是那样高大。工程师会意,于是设计出后来建起来的三个拱门的“迎宾门”(从题图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在票房与行李房之间)。又做了“济南站”三个大字装在门的上方,这都是和王高祥同志一起现场指挥完成的。专列到达那天,还要在第一月台铺红地毯,量准机车停车位置,以便贵宾下车即踏上红地毯。月台上欢迎仪式后,车队出迎宾门进广场,然后南下。贵宾出站后即由地方负责。我们继续安排接待专列上的乘务人员。
在济南站接待另一件大事是1971年9月12日接待“主席专列”。接待主席专列已有多次,形成了一套程序,有预定方案,虽然专列运行到达时间和去向都是临时通知,但有接待方案,所以我们也不慌乱,都是平静地按部就班地进行。但那一次却出现异常。记得那次专列是由南方开来,专列到达以后,按过去的程序,本务机车摘掉,由备用机车将专列拖到专用线。可是这回,车刚停下,汪首长就下车告诉曲明局长:不停留了,马上走!这突然的变化让曲明楞了,因为本务机车已经脱钩回段,要走还得调机车下调度命令,不是说走就能走的。汪首长又说了句:要快走!曲明醒悟过来,立即反身向天桥跑去,他要去站房打电话,站房在第一月台,专列停在第二月台,去站房必须经天桥过去,来回总要几分钟,再打电话,时间更长。汪首长看着手表问:怎么还不来?没人回答。不一会,曲明回来了,汇报说调机车了。我想,机务段那边一定很紧张,突然接到命令调机车,虽然有预案,但临时急调机车,还有乘务员呢,开专列不是随便哪个司机都能开的。机车来了,挂上了,还是没马上开,汪首长又下车问:怎么还不开?!曲明说前卫到站就开!前卫,是前卫列车,前卫车不到达前方站,后面的本务车不能开,铁路规定,一个区间不能同时运行两列车。这需要十几分钟,汪首长几次催促,后来有些发火了。等到前卫车一进前方站桑梓店,专列马上就开走了。当时我们都不理解为什么这样急促。事后,又出了事,省和军区质问铁路局,专列到济南为什么不报告。曲明告诉我,汪首长特别嘱咐不要通报省和军区。曲说,我们向省和军区写个捡讨送去。我起草捡讨,说是工作疏忽,时间紧迫。捡讨送上去也没见下文,大概他们也知到是怎么回事了。
济南站有过那样光辉的历史,确实有不少值得记录的事,它见证历史又是历史的化身,就是这样一座铁路车站中最著名的建筑物,珍贵的珠宝,在光天化日之下飞来横祸,被人拆除了!
1992年,经铁道部批准立项,济南站扩建。但如何扩建,有两种意见,一是原站房不动,在周边扩建,另一个意见是拆除老站房新建。在制定方案过程中,执政者力主拆除新建,虽然遭到民众和学者强烈反对,但这座名闻遐迩的哥特式建筑群还是在1992年7月拆除了!
叹息!遗憾!留在人们心中的是痛。
经过时间的冲刷,人们没有忘记老站房,也深刻认识到它的历史价值,到了2013年重建济南老站的动议便提了出来。随着济南站扩建北广场,计划在北广场重建济南老站房,据说要“原汁原味”新建。消息传出,引起人们关注,而且传到了德国。济南老站原设计者德国赫尔曼·菲舍尔的孙女西维亚·弗里德里希米德得知重建济南老火车站激动得一夜未眠,遂同丈夫不远万里来到济南。济南,济南火车站是她小时候从祖父那里熟知,也是她梦想的地方,在她祖父到济南后的百年,她终于踏上这个美丽的地方。她说:“济南火车站对我们家族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的一个梦想。济南火车站是祖父最喜欢的作品。建筑没有国籍,它属于全世界,济南火车站世界闻名,我们也因此感到骄傲。”当得知济南站被拆除也曾伤心过,现在得知车站重建又喜极而泣。来时还带来了她祖父当年设计站房的资料和拍摄的照片。她说:“最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有一天看到重建的济南火车站。”德国人如此视济南火车站为珍宝,而我们却弃之如敝屣,何其天壤之别!
重建济南火车站也有不同看法。一位老教授说;原址已经破坏,建材与工艺也发生变化,原图纸没有找到,怎么可能恢复原汁原味?也有人认为,仿造的再像,也还是一件贋品,没有历史价值。
保护文物是一个国家的神圣职责,因为这些文物见证了国家的历史,从而证实这个国家的存在,表明这个国家的文明。在中国,不珍视而毁灭文物之举不仅是济南,在其他很多地方都一再出现。中国号称“文明古国”,是由于祖先留下来的这些文物来显示的,如果没了这些文物还能称得上“文明古国”么?济南老火车站的消失,可以看出没有文化是多么可怕。应当以此为戒,不再犯无知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