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2018-03-07 20:03:18)
标签:

转载

山海关西门迎恩楼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我们由西门进入,行走在西大街上。
山海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是山海关长城的中心,呈不规则梯形,西北和西南转角处呈圆弧形,未设角台。关城城垣周长4727米,城高14米,厚7米。东墙为长城主线,关城东西南北四面各建有四座城门,东门为“镇东门”,即“天下第一关”,西门为“迎恩门”,南门为“望洋门”,北门为“威远门”,四门城台上均建有城门楼。关城四门之外均筑有瓮城,偏侧开门。城墙的东南、东北隅处于长城主线,各建有东南角台和东北角台,角台上分别建角楼,是关城转角处防御性建筑,镇东楼南北两侧还建有临闾楼、牧营楼和新楼。在关城的东南、西北和西南隅各设水门一座,墙外有护城河环卫。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古渝关在抚宁县东二十里,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非常险要,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现已发现的明长城的起点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虎山镇——虎山长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筑渝关关城。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高丽,自临渝还。
五代后梁乾化年间,渝关为契丹所取,薛居正指出:“渝关三面皆海,北连陆。自渝关北至进牛口,旧置八防御兵,募士兵守之,契丹不敢轻入。及晋王李存勖取幽州,使周德威为节度使,德威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渝关之险。契丹刍牧于营、平二州间,大为边患。”
后唐清泰末年,赵德钧镇守卢龙,石敬瑭在太原叛乱,并求援于契丹,耶律德光许之,其母述律后曰:“若卢龙军北向渝关,亟须引还,太原不可救也。”
宋宣和末年,渝关为女真所得。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带兵到此地,以古渝关非控扼之要,于古渝关东六十里移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西门内匾额题字“祥霭榑桑”。
  迎恩楼始建于明初,与镇东楼也就是天下第一关同时建造,因其遥向京都贵为门户而冠名,由于它只通内地,不通临敌之侧,故未设关卡。又因为它是出关、入关的通道,所以当时朝廷对它的维护和修葺工作极为重视。
  明嘉靖、万历,清乾隆、道光年间曾多次重修。
  至解放初期,由于年久失修,于1955年春拆除。
  2005重建,为砖木结构,九脊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850平方米。
   相传乾隆九年,大学士刘镛陪驾着乾隆皇帝顺着大御道一路东来去奉天(今沈阳)。进了山海关西门,穿过鼓楼,迎面出现一座高大而雄伟的箭楼,高悬“天下第一关”巨匾一块,字体苍劲有力,堪称一宝。
  不多几日,乾隆返京时,又到了山海关,这回是由东向西走。过鼓楼走在西大街上,乾隆抬头一看,一片朝霞映照着缺少匾额的迎恩门,叫刘墉传旨,在此楼赐匾。
  圣旨一下,惊动了全城文武官员。坐镇山海关的副都统富合,带领知县王永瑞,下率三班六役,跌跌撞撞,诚惶诚恐地来到西城楼。文武分立左右,站班侍候,行罢三跪九叩君臣大礼,个个趴在地上,谁也不敢抬头。
  刘墉亲自动手研墨,乾隆开笔一扫,斗大的“祥霭”二字便落在了纸上。提笔润墨后,本应写完下面二字,谁料乾隆将笔往刘镛面前一递,说道:“刘爱卿,你才富五车,聪明过人,何不为此匾补上二字。”
  刘墉答道:“此匾乃御笔,为臣怎敢落笔?”
  “但写无妨!”乾隆把笔递在刘镛手中。
  几次修改后,刘镛写上了“榑桑”二字,原来这“榑桑”二字,指的是日出之处,“祥霭榑桑”就是颂扬皇上恩泽普及天下的意思。乾隆当然求之不得了。
  刘镛不敢把“榑桑”二字写得与“祥霭”二字一般大小,后人就看到了一块两个字大、两个字小,但却盖着乾隆一人御玺的金匾了。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承恩驿始建于明代中叶,因是清代山海关至盛京(现沈阳)十四个驿站之首,而且是唯 一皇帝居住过的驿站,故名天下第一驿站。承恩驿也是唯一一个设在古城内的驿站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林家老院(林家老菜馆)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回望迎恩楼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柴禾市是山海关古城最富民俗气息的农贸市场,位于古城南大街西侧,无论寒暑,这里始终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山海关人亲切地称这里为“柴禾市儿”。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甲申史鉴馆为四合院式建筑,坐落于山海关古城西大街66号。展馆分为“要塞烽烟、石河鏖战、甲申史鉴、居安思危、任重道远”五个方面的主体陈列内容,采取电子挂图和实物陈列相结合,辅以影视设备、复原沙盘等现代手段进行陈列展示。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东起长城第一关,苍黄翻覆弹指间。临衢谁设钩沉馆,阅尽四朝六百年。
 
山海关古城历史博物馆,这是一座私人博物馆,坐落在一个明清建筑风格的大四合院内。博物馆的匾额由江南名士许士中题写。走进朱漆铜环的大门,迎面一座丈余高的影壁,镌刻着康熙皇帝手书的“重关称第一”五个大字,顿觉气象不凡。院落里楼阁庄严,园林秀丽,依次设有“明朝厅”“清朝厅”“民国厅”“现代厅”和“揽古堂”五个展厅,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布置展品千余件。另有古石园和人物故事长廊,以及古代碑刻、灶具、石马槽、拴马桩等大型展品园地。游人徜徉在博物馆内,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游历,耳濡目染间,对山海关自明洪武年间建关设卫至今六百多年来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积淀一览无余,更令众多关民邑人深以为荣。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古城钟鼓楼是山海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物,钟鼓楼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修筑长城、兴建关城时所建,位于城中央,高二丈七尺,方五丈,为四孔穿心结构,上建文昌殿,楼中钟鼓的安放位置是左钟右鼓,上建有钟鼓亭。明代成化七年重修,万历十三年重建,三十八年改建。清代又历经三次重修,因年久坍毁失修拆除。2004年3月19日,钟鼓楼作为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标志性工程举行奠基仪式,于当年9月落成。
  
山海关古城钟鼓楼作为山海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以来,又成为军政要人及文人墨客登楼观景、品茶赋诗的场所。古城复修之后,恢复了宏厚有力的晨钟暮鼓,每当新年到来之际,钟鼓楼上就会响起悠扬悦耳的钟声,告诉人们新年到来,祝福人们幸福安康!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古城钟鼓楼位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的关城中心,下为方台,高8.26米,台上建文昌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双层,高13.3米,一层四面带围廊,二层四面围平座,重檐歇山顶。  
山海关古城钟鼓楼由钟鼓二楼及文昌殿组成,三体合一,独具特色,这种建筑形制,在国内是非常少见的。文昌殿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原是天上六星的总称,传说是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它为官清廉,曾经七十三次化身于人间,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钟鼓楼东西南北四面有题字,分别是“迎旭”、“朝京”、“通海”和“观峦”。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天下第一关城楼也叫镇东楼,俗称箭楼。楼高13.7米,分上下两层,地层西面为对开的红漆木质大门,上层为木制的隔扇门窗,其余的北东南三面为共开设68孔箭窗,这些箭窗平时关闭,战时开启,是战时射箭之用。它是坐东面西,其建筑形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天下第一关的建筑形式采用了九脊歇山式重檐顶,这种建筑形式的等级较高,是仅次与皇宫和庙宇的建筑格式。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古城原有许多牌楼,在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过程中,追循历史,从原来废弃掉的50多座牌坊中精心挑选出来其中的五座牌坊,现已修复完成,用以纪念那些曾在关城历史中留有非同寻常印记的文人志士,即:维藩首善坊、进士坊、独乘骢马坊、尚书坊、节制四镇坊。
    
维藩首善坊, 明嘉靖年间,长城以外的朵颜三卫及土蛮等部屡次犯边,蹂躏永平府东部诸县。隆庆元年(1567)九月,张臣取得傍水崖大捷,土蛮退到塞外。十月,朝廷调抗倭名将戚继光防守蓟镇。隆庆二年,戚继光总理蓟镇、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隆庆三年(1569),山海路升格设参将。这时的山海关正如戚继光在一首诗歌里所写:“曾经泽国鲸鲵息,更依边城氛祲消。春入汉关三月雨,风吹秦岛五更潮”,山海关出现了少有的和平景象,边防固若金汤,军民安居乐业,成为蓟镇诸路的典范。戚继光上奏朝廷,得到明穆宗的恩准,在山海路署前建“维藩首善”坊,以资表彰,鼓舞士气。“维藩首善”的意思是保卫边防的首善之区。


[转载]一路向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