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未完待续……)

标签:
教育心理学习教师家长学生孩子 |
分类: 读书时间 |
目录之前的【林格观点】——林格对教育的独特见解
1.传统或者流俗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一切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教育技巧实现,这恰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内隐症结所在。
(我的感悟:教育不是万能,但没有了教育是万万不能的。何为教育?是每个教育者,包括家长和教师,甚至是社会,都应该在进行教育之前思考的问题。连教育者都说不清什么是教育时就开始对下一代进行教育,必然会误解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真正内涵,将原本相辅相成的两种教育变得对立冲突了。)
2.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我的感悟:很欣赏林格先生的这句话——教育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者看不到这一点呢?一方面是没有对教育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教育者本身的内心就不够强大,自己没有足够的精神能量可以去传递给孩子,所以有意无意地就回避了真正的教育内涵,而只在教育的表层上做文章。仔细研究那些真正的教育家,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强大的心力,无穷的精神能量,所以他们的能量场让孩子们时刻感受到了温暖与关爱,教育便在无声无息中开始了。而现实中那些以责骂和暴力为教育手段的教育者,正是用责骂和暴力掩盖他自己脆弱空虚的内心世界,即将干涸的精神能量。这样怎可能教育出真正会生活、会发展的人呢?)
3.造成目前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我的感悟:为了教育而进行的教育实践,真的很令人反感!带有很强目的性去做事时,孩子会有种被利用的感觉,不是被教育,而是被完成了目标。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教育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长。其实每个教育者也都不喜欢被别人教育,因为被教育的感觉是对立的,是用他人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弱势,谁都不想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弱势吧?那么孩子也一样,他们的内心更渴望的是在他探索发现世界的时候,只要有人相伴就好,能在他迷茫时为他指路,在他成功时与他分享,在他进步时给予鼓励,在他失败时给他力量……)
4.我走了很多学校,也面对过数以万计的家长,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
(我的感悟:当一个事物被附加上众多本不属于它的,甚至阻碍它发展的负担时,它必定不能按其最有效、最完美的路线去发展,走路如此,教育亦然。)
5.教育的很多问题,根源在于家长和老师放不下自己的权威、尊严,认为自己时时处处表现得比孩子强,才能树立权威。这既是个理念误区,也是个巨大的心理障碍。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
(我的感悟: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是一种境界,若能让自己超越世俗达到此境界,不想为师自成师。)
(我的感悟:也许有人会说林格先生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实社会不就是拿分数说话吗?那么多人挤独木桥,最后不就是靠分数卡人吗?选拔人才时不也是靠分数说话吗?要不怎么会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呢?我想各位家长也不愿意用分数去换取孩子的快乐,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可是没有高分数怎么可能未来社会竞争中取胜呢?以上可能是一部分家长和孩子的心声,也倒没有什么错,很现实。其实,家长和孩子没有错,学校和老师没有错,社会也没有错,那么到底错在哪里了呢?或者说,到底是什么使得我们的教育走入了误区呢?我个人认为是——自我认识不清晰。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考大学的,这是我常对家长说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形式和生存方式,但我们会忽略了自己的独特性而千篇一律地追求同一种生存方式,有人适合考试有人不适合考试,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长处去竞赛的人必然会在竞争中受挫,一蹶不振,甚至在不断受挫中掩埋了自己原有的潜能和独特价值。如果每个人都能有清晰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知道自己有哪方面的潜质,知道自己擅长什么,那么就在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去努力吧,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才能使孩子在经过不断努力后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才能更好地在未来社会具有强劲的竞争力!我相信这样的努力不但不让人感到痛苦,反而会让人越挫越勇,并且在努力中自然、自觉地意识到了基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每个人便会发自内心主动地学习、探索知识,从而快乐、积极地学习。所以,我个人认为,教育不是单纯地教会孩子什么,而是通过各种活动和交流,发现孩子的潜能,让孩子看到、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兴趣所在,从而激发出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和上进心,不断鼓励和帮助其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一次又一次失败和成功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幸福不就是这么简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