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抗战“不屈战俘馆”陈列特色

(2010-04-14 18:42:54)
标签:

不屈战俘

营造氛围

侵华日军

陈列设计

分类: 历史

    建川博物馆是一家民营博物馆,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多年来致力于抗战、文革、民俗文物的收藏。建川博物馆聚落位于四川大邑的安仁镇,占地500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推出了抗战系列的“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飞虎奇兵馆”、“川军抗战馆”、“不屈战俘馆”。其中“不屈战俘馆”陈列颇有特色,现作一浅析。

    一、建筑烘托氛围

    “不屈战俘馆” 建筑面积717M²,是由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程泰宁设计。精美的建筑设计是一件艺术陈列品,但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必须服从于陈列主题,只有达到有机的统一才能产生好的效果。“不屈战俘馆”的建筑设计师经过精心的构思,在手法上打破传统建筑生成手法,借鉴自然山石经过扭曲、褶皱、断裂而生成的形态,运用简洁的构成处理手法,达到形体与功能的有机统一,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象及内部空间,力求表达“不屈战俘”这一非同寻常的主题。通过建筑自身形体语言和空间序列的安排,反映其沉重压抑的性格特征,意在调动参观者的情绪变化,以产生共鸣。灰色的基调、高墙紧锁的建筑、部分铁栏的围墙……,这些都构成一处集中营的外观效果。观众虽然还未进馆参观,但已调动起观众参观的欲望,产生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环境氛围。

http://s12/small/65d87001x84580507bcdb&690

    二、突出陈列主题

    在八年抗战中,中华民族的民众和官兵将士,明知有危险,明知有牺牲,明知实力有悬殊,仍然义无反顾地迎接上去,与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战斗。在卫国御敌的战场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部分人成为了战俘。尤其是他们中的不屈战俘,曾是中华民族英勇抗敌的战士,但是他们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贡献没有受到正视,多少年来他们默默无闻,长期被历史埋没。他们的艰苦战斗、苦难遭遇和英勇牺牲,是60年前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所付出重大代价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永远正视的历史。“不屈战俘馆”通过大量的珍贵老照片和文物,反映了我军“抗俘”的英勇不屈和日军的残暴。

    该馆的陈列主题是不屈战俘,要突出这一主题,首先要对历史事件要有深度的挖掘,既要表现战俘的不屈和民族气节,又要表现日军对战俘的残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陈列的感染力。陈列设计师把陈列分为“兵败悲曲”、“壮士无疆”、“皇军兽行”、“怆然悲歌”、“挺拔童子军”、“战地玫瑰”、尾声等几个单元,使单元和文物组合成一个紧凑有序、完整陈列的逻辑关系。通过这几个单元介绍不屈战俘,使观众比较全面了解战争的艰苦、战俘产生的背景、日军对战俘的残暴、战俘们的生活以及英勇不屈的精神等。虽然在战俘中也有少部分是丧失了民族气节,但毕竟是少数,也不作为陈列的重点内容,只作为不屈战俘的一个陪衬。

    其次是精选典型事件和人物。在中华民族的抗战时期,民族壮士层出不穷。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与入侵倭寇拼个鱼死网破,你死我活。即使他们被俘虏了,依然表现出了壮烈之士的气概。在这里用历史照片和文物,重点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如苗可秀、邓铁梅、巫恒通、郭亮、吴明、吕大千、金方昌等落入敌手后,虽遭严刑拷打,但坚贞不屈而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也非常感人。1937年淞沪之战进行了两个多月,负责掩护国军主力撤退的88师523团副团长谢晋元,率423名壮士,号称“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光复路四行仓库4昼夜,击退日军6次进攻,毙敌数百人,后孤军撤到英租界。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八百壮士”被俘。尽管日军不断劝降,但“八百壮士”仍坚贞不屈,后将手无寸铁的孤军全部押解到孝陵卫、杭州、新几内亚等地做苦工。在介绍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展柜中陈列了国民党军队的“瓷帽徽”、“草鞋”。抗战时期,由于国家的重金属非常匮乏,所以部分国民党军队帽子上的徽章,有的是用瓷烧制的,抗战的艰苦可想而知。同时在板面上陈列了许多日军暴行的历史照片,这批照片非常珍贵,它是由当时日本军人、医护人员、随军记者拍摄,这批历史照片在当时也受到日本军部的审查,列为禁止使用之列,加盖“不许可”。它是日军暴行的实证。

    三、营造环境氛围

    博物馆的陈列是通过观众的参观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而陈列环境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参观效果。“不屈战俘馆”的陈列设计师通过建筑空间、陈列内容的综合构思,精心策划,营造出一个既感染观众,又深刻揭示陈列主题的艺术氛围。通过营造环境氛围,把观众的思绪带到陈列内容所需要的特定历史年代,产生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观众对陈列主题的理解。

    1、入口的设计

    不屈战俘馆的参观入口是一条长26米、宽2.8米的甬道,设计师挑选了上百张坚贞不屈的中国抗俘黑白照片,在景德镇烧制成瓷板像,挂在两边墙上,参观者通过甬道时,观众会观察到他们曾经饱经战争风霜的容颜,抗俘们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多少年他们是这样默默无闻。观众和抗俘目光在对接时,会产生一种心灵的碰撞、心灵的震憾,不能忘记他们。抗俘们的眼神也注目着一一走过的游客,看到了今天盛世的风貌和幸

福的笑脸,这是穿越六十年的历史对望。http://s11/small/65d87001x8457f7b7934a&690不屈战俘馆入口甬道

    2、复原一处囚笼

    战俘一旦落入敌手,必然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受到肉体和心灵的折磨。为此设计者在第四单元“皇军暴行”部分,设计了一处8㎡的囚笼,两面为墙壁、两面为铁栏的囚笼,墙壁上挂着从东北征集的原侵华日军文物——铁镣手拷,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在墙壁上题写有战俘季万方的豪言壮语“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在阴森压抑的场景中,又感受到不屈战俘的精神气质。

http://s2/small/65d87001x84b5b681acc1&690复制的囚笼

    3、设计一处放风院

    战俘放风院呈不规则多边形,约有120㎡,四周高墙,只有从地面乱石处生长出的小草,略感生机盎然。墙上的一幅历史照片,是一位八路军侦察员被日军俘虏,并对其搜身,侦察员手牵着自己衣襟,状如鸟翼,展开的衣衫如鸟翅飞翔,露出肋骨峥嵘。高高的围墙上再用三幅从下至上、由实到虚的涅槃壁画,围墙顶上站立一支用有机玻做成的雄鹰,表现战俘侦察员尤如雄鹰飞翔,幻觉腾空飞起,脱离日军控制,将情报送回自己的部队。观众参观到此,会触景生情,浮想联翩。

    4、色彩与灯光烘托氛围

    为了能烘托氛围,形成一种质朴、凝重的陈列色调,“不屈战俘馆”将主色调定为灰色,这是为了突出被关押的不屈战俘这一陈列主题,给人一种空间上的挤压感,也产生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沉重感。展板、展柜使用钢板材料,经上油后,色彩乌黑,与展板上白色的文字介绍,构成强烈的色调对比。钢板材料又给人一种坚硬的视觉效果。为了达到整体色彩中的变化,在陈列文物时,有目的陈列了一幅一级文物“贵州中国童子军检阅旗”,鲜红的旗帜,带来了生机。“不屈战俘馆”的照明,采用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展厅以狭小的高窗采集自然光,展厅光线略显昏暗,但对文物和历史照片采用点照射、面照射的灯光照明,这更突出了文物和历史照片。

    四、陈列设计立体化

    过去许多馆在陈列中,主要注重版面和文物陈列的设计,忽略了展厅所提供的每一个要素的利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在观众的知识结构和审美情趣在不断提高,因此对博物馆应有高水准的陈列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博物馆的陈列,不仅要有深刻的主题,在陈列上也要变化有序、有张有弛、疏密有致、虚实相间。观众通过参观,既要获得历史文化知识,其审美情趣也要得到不断提高。陈列立体化,就是在陈列中要把展板、展柜、地面、墙壁、房顶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既丰富展出空间,又增加生动的陈列氛围。观众一进入“不屈战俘馆”,就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中,不断地调动观众的求知欲望和产生思维的联想,并同陈列主题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呼应。“不屈战俘馆”在这方面作了尝试。

    1、地面全部用钢板铺设。观众走在地面上,发出“嘎、嘎”的响声,结合日军对战俘残暴的历史照片,有一种身临监狱或集中营的效果。

    2、将部分日军钢盔置于地下陈列。地面也是陈列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处理好了,会刺激观众的求知欲望,增强对陈列品的兴趣和回味。“不屈战俘馆”将部分钢板挖成小圆洞,地下设置为灯箱,陈列侵华日军钢盔,收到较好的效果。

    3、利用剪影手段作为辅助陈列。陈列设计人员选择部分战俘的历史照片,用钢板裁剪为人物形象,陈列在展板、展柜、墙壁空闲处,配以暗淡的灯光,给观众一种朦胧的感觉。如“不屈战俘馆”入口的前言旁,陈列了一个负伤战俘的钢板剪影,进入观众视线的是一个只有一支腿,拄着木棒的伤兵,正蹒跚地行走在观众的前面,让观众去思考、去回味。

    4、用钢板作为陈列展板。钢板给人的感觉是冰凉和坚硬,这符合“不屈战俘馆”的氛围。在钢板上粘贴图片或文字介绍,这种形式别具一格。

    5、墙壁和顶棚为粗糙的建筑效果。墙壁未作装饰,但布满了铁钉,顶棚贴了一层粗糙的竹编,这种效果更接近于集中营或监狱。 

    五、结尾其味无尽

    博物馆既是教育场所,又是一个文化休闲场所。“不屈战俘馆”在观众参观结束步出室外时,留下了一段空间,设计师经过精心构思,营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室外环境。

    1、利用走廊介绍劳工诉讼。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劳工诉讼仍在继续。日军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几百万战俘和民众曾作为劳工或慰安妇,他们受到歧视和虐待,身心倍受摧残。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强迫大量的中国战俘充当非人的苦役劳力。据粗略统计,仅在东北三省的各矿业中,被折磨致死的劳工就不下200万人。陈列设计师搜集了十多年来的劳工诉讼案,用黑体字书写在出口两边走廊墙上,让观众作一了解,也是对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华战争,最有力的回击。

    2、“静水院”调整观众情绪。为抗战的“不屈战俘”专门建一个馆,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但有相类似的重庆渣滓洞、旅顺监狱等,属现场的复原展出,而“不屈战俘馆”是新修的馆,这为建筑、陈列设计人员提供较大的创作空间。设计师在这里设计了约300㎡的水池,取名为“静水院”,观众从心情压抑的室内步入室外,情绪在这里得以调节。当观众从静水院经过时,平静的水面映照着观众不平静的心情。在即将出馆时,眼前凸现出一堵铜墙铁壁,上有一张不屈女战俘陈本华站立而又微笑的照片,她注视着每一位从眼前经过观众,微笑着与观众道别……。它引人深思,又回味无尽。

http://s16/small/65d87001x84b5ce18b76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