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2日
(2018-03-22 17:54:37)无用
主笔/葛亮
编辑/徐晓倩
佩雷克的创作,一直在作选择和扬弃。这并非简单的先锋气质可以解释。他在致力改变这个世界原有的轮廓。从这个角度来说,卡尔维诺用“事件”来定义,确非虚妄之辞。 在1969年出版的小说《消失》(La Disparition)中法语里最常用的元音字母“e”彻底消失。这是法语出现频率极高的元音,e 的缺失暗示母亲的失踪。
佩雷克所属的 “潜在文学工场”(oulipo) ,很显然是在颠覆一系列原则,对字母、词语或句子进行拆解重组,将结构和限制视为小说主题的具象。1978年出版的晚期作品《人生拼图版》(La Vie mode d'emploi),成就其写作诉求的集之大成。
小说的基本结构为一桩公寓大楼的纵剖面。楼里房间、楼道、电梯、地下室等空间被分割成横竖各10的100棋盘格,每个格子里都会有过去和现在发生的故事以及它背后的故事。只有99个格子有内容,作者刻意制造不完整感,亦是人生写照。并非残缺,而是命运留白。作者依次描绘每个房间,以象棋马步着法进行。小说包含了170多个故事,涉及到1468个人物。乍看并无整体故事框架和主人公,而是像拼图版游戏一样,所有故事和人物都被精心分割成碎片,填充入公寓楼的99格,读者只有耐心把这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拼接起来,才能隐约体会到小说整体面貌。
人们的关注聚焦于这部小说的繁复结构,更难以忽略的则是百科全书式的物象堆砌。 事实上,佩雷克在作品中无分巨细地陈列物品名单。它们纵横游弋于历史事件与艺术实验,民生琐屑。令人感兴趣的是,三个最主要人物,如何实践自己的人生与物质之间的微妙关联。核心人物巴特尔布思。他的存在是整个小说人物命运轨迹彼此交错的基础动因。这是衔着金汤匙出生的人,生活无虞的前提下,一生执着于一项计划。周游世界,完成五百幅海景图画,并寄给手工艺人温克勒加工为拼图版,再用二十年时间将拼图版逐一拼起,每复原一幅就寄回当年作画之地,用特制溶剂把画作变为一张白纸。“这样,他五十年全力以赴的计划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然而,这项计划最终失败,“巴特尔布思坐在他的拼图版前,永远离开了人世。桌子上摆着他的第四百三十九幅拼图版,已经拼出的图案是黄昏的天空,可是中间留下一个黑影——还缺一块板块。空缺的形状正好是X,而死者手中拿的一块板块形状却是W。”作为计划链条上的另一同盟,温克勒除配合完成巴特尔布思的人生要务,则沉迷于机械性事宜,比如,花十几年时间制作100多个耗时费工的魔鬼戒指,连卖带送给周围的人,甚至是陌生人;之后又做了一大批用小凸面镜拼成的“巫婆镜”,充满了讽刺和恶意;同时间,温克勒热衷于为旅馆标签分类,标准是依据某一类特征,比如哪些旅馆位于同一条山脉,或都有一座火山,都拥有同一种特殊花卉,同样颜色的招牌等。乐此不疲,至死方休。最后一位是巴特尔布思的绘画老师瓦莱纳,他本人的庞然规划,是将公寓楼里所有的故事都用画笔呈现,画在一幅巨型画作上。在此书的专章第五十一里,作家甚至特意将瓦莱纳想要画出的故事全部一一列出,成为全书的核心章节。当然,瓦莱纳最终结局是平静离世,巨型画布上,“只有几笔木炭画的线条,仔细地把画布划分成整齐的方格,这是一幢楼房的剖面图草样,上面再也不会画上任何一个房客的形象”。
佩雷克向我们展示的,是人与物质之间最为奇妙的制衡为辩证。对物的执着与消解,陪伴着人的一生。所谓的意义,在巨大的思想景观成为海市蜃楼之时,零落成泥。我们在其中,看到“无用之用”的美好,也体会到了理想主义在世俗的泥沼中,如何被践踏、扭曲与毁灭。巴特尔布思最后的拼图,是失败的。表面可解读为他与人世间的格格不入。但究其底里,却是作者对于“意义”追逐最为宿命的隐忧与呈现。所见斯是,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