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公民的诞生》有感
(2015-08-05 20:36:16)
标签:
文化教育反思 |
分类: 读书 |
少年期的矛盾
——读《公民的诞生》有感
基本信息
书名:《公民的诞生》
作者:B.A.苏霍姆林斯基
译者:萧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字数:280千字
版次:1998年8月第1版
印次:2006年6月第6次印刷
《公民的诞生》是《育人三部曲》的第二部,是少年成长教育指导专著。他延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对儿童教育施加影响的方法,发扬少年在劳动中获得体验,并用一些新的方法加以扩充和深化。我后悔这本书读的有些晚,虽然没有从事中学教育工作,但自己是家长,小学高年级孩子身上也慢慢显露这些问题。同时我又很庆幸,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做法与此书的理论偶合,只是当时朦胧又模糊的摸索,没有现在这样的理直气壮。这本书真的是老师家长一读再读的教育指导专著。
他详细阐述了少年期特有的一些矛盾,对教育者或者家长都有极大的帮助,可以使我们在工作中或家庭教育中少走弯路,正视少年身上出现的一些现象,理解并加以有效疏导。
第一种矛盾:“一方面不能容忍邪恶和说假话并准备与那种稍微偏离真理的现象作斗争,而另一方面却又不善于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复杂现象。”这一矛盾启示:我们要珍惜少年心中对邪恶毫不妥协的火花,不要去扑灭,也不能要求少年凡是先进行周密的思考与权衡,然后做出决定。我们要教育他们永远不做“心安理得”的人,要有自己的想法,尽管很不周全。
第二种矛盾:“少年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他追求理想但同时又不愿意让别人教育他、也容忍不了那种赤裸裸的思想和倾向,而这种赤裸裸的思想和倾向有时往往会成为学校教育的真正灾难。”这一矛盾揭示少年对学校千篇一律的保证之类公式化的东西嗤之以鼻,对老师或家长苦口婆心、掏心掏肺的教育不屑一顾,表现出桀骜不驯,誓死不开金口。现在我理解了这一时期少年的这种表现,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进取心、品德有问题,而是正常的。需要在自我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少年时期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科学地预见未来,这是教育过程中实质性的技巧。
第三种矛盾:“希望自我肯定和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知行不统一。他们说起来头头是道,无所不在、无所不晓,你还未开尊口,他便晓得你要说的内容,但行动中总出现偏差。我们首先需理解他们这一表现,还要教会少年肯定自己,这一过程是他们生活的真谛。
第四种矛盾:“一方面非常强烈地需要别人的帮助和建议,但同时又似乎不愿意向长者请教。”这需要老师家长能懂得和体察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脉搏。如果这时问他:“喂,你有什么想法?谈谈吧。”只会把他们推开。只有当老师家长能与学生思想感情一致,能把自己心灵的一部分贯注到学生心灵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对我们敞开心扉,即与学生保持精神上的一致性,学生就会来讨教并寻求帮助。
第五种矛盾:“一方面是数不尽的种种希望,另一方面是这些希望实现的可能性受到能力与经验的限制。”少年的爱好是多方面的,并且是善变的,今天是这个明天是那个。当老师家长劝他们贪多嚼不烂时,他们会觉得成年人的要求太过苛刻,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不能用禁止的方法,他们爱好经常发生变化的过程也是一种探索,我们要给予信任且放手,否则他们对我们过多干涉持怀疑态度。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他们从许多爱好中相对固定一个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成为他自觉的志向。
第六种矛盾:“故意否定权威、向往理想的东西,但又怀疑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理想的东西。”这种矛盾是以复杂的心理现象为基础的,也反映了个性的自我肯定过程。对少年挂在嘴边进行理想信仰和渴望成为理想的人物的问题进行讨论,不如让他们多进行思考。
第七种矛盾:“少年鄙视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但同时又具有敏感的自爱心理。”这种矛盾要求教师家长严格掌握分寸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他们的教育工作应当着重于发展健康的进取心,即自尊与严于律己。还有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社会对个人优点的肯定,不是以奖金、奖励等形式反映,也不要把一个人的优点与另一个人的缺点做比较。这样的评价方法只能培养形式的个人名利主义,其危害性是使少年从一个小小的功利主义者成为一个大坏蛋。教师家长要是每一个少年都能有引以为豪的东西,对他们的表扬多与批评,不轻易指责他们,总能从他们做的事情中发现好的地方,他们就会高度重视教师家长偶尔的表扬,这样来培养他们的自尊感。
第八种矛盾:“惊叹取之不尽的科学宝藏,渴望知识渊博,感受智力劳动的灵感与快乐,但同时又以浮躁,甚至轻率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自己平常的作业。”因此教育的艺术就在于使少年的智力兴趣通过获得科学财富而得到满足。他们这一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一时期思维方法的改变,他们由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开始用概念来进行思维,但他们又很难把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世界纳入形式逻辑之中,因此就产生了少年特有的错误、仓促的结论与概括。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是片面的,时而夸大自己的优点,时而夸大自己的缺点,这两种评价奇怪地交织在一起。少年的逆反心理就隐藏在思维的这种特殊性中。逆反心理往往是从反对或否定学校布置的作业开始的。他们认为每天的作业是十分单调的工作。要克服这一矛盾,需要老师在指导脑力劳动过程中掌握高度的技巧,不要把他们当成记忆的载体,而应在他们面前进行思维,这是使他们思维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要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和思考着,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阅读其他书籍连在一起,使他们对课程本身产生极大兴趣。
第九种矛盾:“浪漫主义的热情洋溢与……粗野的举动、道德上的无知;对美的赞赏与……对美的嘲讽。”少年这一矛盾往往会给教师家长惹出许多不愉快的事情。这是因为少年的浪漫主义的热望似乎与其智力活动发生矛盾。他怕别人把他看做是个过于多情善感的人,他觉得细腻的、善良的、仁慈的情感好像是儿童特有的,他希望自己尽与儿童时代的一切尽快告别。这是他矛盾的成因。
这些矛盾的共同特征是,对自我肯定的渴望和追求与现实这种愿望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不适应性。少年期的这些矛盾不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要绕过它们或者完全把它们推开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缓解和减轻这些矛盾,不能深化、激化并导致冲突。为了少年能健康成长,使各种矛盾不导致冲突与破坏,需要教师家长深谙这些矛盾,并有效引导,高技巧教育,努力把少年培养成具有成熟的思想、刚毅顽强和思想上坚定不移的人,即“没有旁人在场的个人的诚实”,这需要感性与理性对自己的行动实行统一的监督,也就是强大的自我约束力。我也将此作为自己做人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