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淙淙小河
淙淙小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32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骨干教师观摩课》教研活动记录

(2015-04-17 16:53:57)
标签:

育儿

教育

文化

分类: 反思

时间201541日。

地点:四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市局Z老师、C校长、全体数学老师。

活动主题:《骨干教师观摩课》听评课活动。

 

活动过程

一、Z老师执教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Y老师执教二年级数学下册《搭配》,全体数学老师观摩。

二、评课

(一)自评

1.Z老师自评

1)一年级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因此,我设计学生用学具帮助学习。并注重学生知识的转化,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为主,教师适当启发、引导。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26+3.设想是大部分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结果是大部分学生用计数器操作。这一点出呼我的意料,属于了解学生还需努力。

3)及时巩固,加深认识。在学生探索算法后,及时给基础练习,让学生充分、及时巩固新知,加深对算法的认真。

4)不足:教学机智还不够灵活,自己很容易受心情的影响。

          安排学生用学具操作,但操作还不到位。

2.Y老师自评

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安排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数学问题生活化,从学生熟悉的穿衣服入手,学习数学搭配问题。

不足:(1)学生在黑板上摆图片位置有点低,全班学生看不到,没有起到展示作用。

2)老师说的多了些,抢学生的话。应该让学生充分说。

32×3=6中的23不表示裙子和上衣,而是以上衣来搭配,有2件上衣,每件上衣有3种搭配方法;以裙子来搭配,有3条裙子,每条裙子有2种搭配方法。

3.互评

S:Z老师课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要求很到位,课堂注重算理。

F:Y老师让学生搭配从无序到有序,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充分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通过操作得出方法;老师语言很亲切,衔接自然。搭配问题,教材上没有出现算式,但岳老师从学生长远发展出发,让学生有序、简洁,进而列算式进行表示,为以后的排列组合打下了基础。

建议:学生摆学具展示时,第一个是无序的,第二个有序,两个摆完后进行对比,让学生判断得出哪个办法好,为什么好,让学生通过体验得出要有序。

K:Z老师这节课不华丽,很实用:(1)设计遵循学生年龄特点,由简单到复杂。(2)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做数学,从中总结出一般算理。(3)注意新知识的及时巩固,让学生充分说自己的算法。

建议:(1)让学生不单说一说,还写一写、做一做,然后再说一说。(2)口算是培养学生敏捷性的,让学生边读题边说得数,不如让学生直接说得数。(3)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个位加个位。

L:Z老师算理与算法结合有效,让学生摆一摆得出算法。把计算过程和同桌互相说时,出现了两个学生同时说的情况,要避免。

Y老师这节课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得好,学生表现很好,“同理”学生都知道怎么做,好像是初中、高中学生才明白同理是什么意思。

X:Z老师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得很好,重在算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方法。(1)难点突破上如26+3,为什么3不加在十位上,尽管学生说的不太明白,但体会得很好。(2)尊重学生的学习,学生的不同方法体现老师尊重学生的算理。(3)指导语不到位:学生总结算法时,还有学生在拨珠,就没有参与学习,老师要及时制止、进行教学组织。

Y老师这节课树立了大数学观,尊重学生学习很到位,知识有效进行了拓展延伸:总结出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排列组合打下了基础。建议:(1)内容比较多,有的过程体现了,学生探究的还不够。(2)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有些快,不扎实,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在过程中理解。(3)探究方法时,一个图就足够了,能否让学生再说一说,就更清楚了。(4)讲课时,尽管用了过渡语,要注意恰当、有趣、准确。

S:Z老师这节课(1)注重操作,关注过程:老师让学生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做数学,非常好的做法,这是老师学习课标精神的直接体现,只有把课标学习的成果落到学生处,才是学习的效果体现。(2)注重算理,关注全体,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3)注重习惯,关注细节。

建议:(1)算理要回归本质:这节课的算理是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而老师被学生回答的“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拐走了。(2)归纳方法要体验充分:老师在学生仅仅经历了一次过程,就归纳方法有些早,并且老师的语言还比较抽象。应该安排学生再经历两次,积累了丰富的表现后进行归纳,学生也就有了基础,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学具操作要与计算方法进行区别。

Y老师这节课:(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从穿衣、吃饭、走路等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能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让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学生展示过程有汉字、数字、符号、数字,非常丰富,经历符号化的过程。(3)学生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是拿裙子去配上衣,还是拿上衣去配裙子?”这样不重复、也不遗漏。

建议:(1)例题展示中归纳出方法更好。(2)练习要给学生体验过程的机会。(3)要让学生完整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

C校长:共同的优点:(1)认真准备,很充分,提前试讲,很重视,值得表扬。(2)设计体验符合新课程标准,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3)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注意引导,让学生摆、画,探究方法。

不足:(1)小组合作、交流还流于形式,还需要加强训练。(2)老师表达不够准确。(3)Z老师:为什么不加在十位上、个位上,这是竖式,应给学生扭转到计数单位上。(4)教学把握需要深层次的思考,存在不到位,如Z老师在探究26+3方法时,学生用计数器和小棒是学具不同,不是方法不同。Y老师的2×3不是方法,要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算法,不能单列。(5)Y老师不应把思路画在本上做为重点。(635+2先让一个学生说思路,然后同桌互说。这样同桌互说成了重复前面同学的话,没有创造性。应该把顺序颠倒一下,先给每一个学生思考、探索的机会,再进行交流。

市局Z老师:(1)学习:听课收获很大。(2)教材进行一下整合,可以前面教学重点内容,后面安排各项认识。(3)多读课标,就能找到教学的根。(4)Y老师的这节课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上成交流课,学生更感兴趣。(5)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重在培养兴趣,老师要放一放。Z老师的这节课不要受限于主题图,要贴近学生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