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伯乐”巴金提携的女作家——罗淑(随笔)

(2012-05-11 07:49:35)
标签:

罗淑

简阳

地上的一角

巴金

纪念一个友人

文化

分类: 随笔
【士仑】“伯乐”巴金提携的女作家——罗淑(随笔)
    罗淑(1903年12月19日~1938年2月27日),原名罗世弥,祖籍四川 简阳,生于成都。1921年进简阳县立女子学堂,1923年转入成 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1929年9月与马宗融去法国里昂,不久结婚。1930年入里昂大学学习教育。1933年结束学业回国,在上海郊区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教书,兼任小学部主任。1936年,其处女作也即成名作《生 人妻》在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季月刊》第 l卷第4期上发表。 1936年与马宗融同去广西,1937年到四川。1938年因产褥热病故。
    在现代文坛中,有不少如慧星似地闪过夜空而迅即逝去的作家。女作家罗淑是其中的一位。
    罗淑原名罗世弥,是翻译家马宗融的妻子。她文学造诣很深,但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才华。巴金在《纪念一个友人》中曾这样说她:“世弥是一个平凡的人,甚至在她的外貌上也看不出一点峰芒。她写过文章,但她的文笔并不华丽,那里面有的是一种真实朴素的美。她不喜欢表现自己,她写文章也不故意让朋友们知道。她把她的热情隐藏在温厚的外表下。许多人说她是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却少有人知道她是社会革命的斗士。”一九三六年,这位年已三十三岁平时不露锋芒的贤淑女子,悄悄地写了个短篇小说《生人妻》交给巴金。巴金意外地发现了她的文学才华,就在原稿上替她署名“罗淑”,送《文季月刊》发表。《文季月刊》的编者靳以,也觉得这篇小说很好,有些“刻心的真情的描叙”还打动了他。小说发表后引起了文坛和读者的重视。从此,她就以罗淑为笔名,继续写作。
    《生人妻》写一农民夫妇,实在穷得没有办法,丈夫只得把妻子卖了。妻子到了买她的那人家,当夜就遭到那男人的殴打。她跌跌撞撞地逃了出来,路上跌昏了几次。好容易捱到天亮,她逃回了自己的家,但她的丈夫已被买她的那人拉去吃官司了。从小说可见,作者对穷苦人民是真挚地同情的。作者自己感动了的作品,也必然能感动读者。
    接着,作者又发表了《橘子》、《刘嫂》、《井工》等小说。前两篇是写穷苦农民的,后一篇则写幸劳的盐井工人。作者所关心的,仍然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劳动人民。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灾难,使作者的一家动荡不安。一九三六年罗淑跟着丈夫去广西桂林。一九三七年夏她带着孩子、怀着身孕长途中跋涉去成都与丈夫会合。一九三八年二月,她竟因产褥热而开人世,年仅三十五岁。她在文坛上的活动只有短短两年!
    噩耗传来,使巴金感到沉痛。作为纪念,他把罗淑的《生人妻》及其他三个已发表的短篇,编为一集集名也中《生人妻》,作为“文学丛刊”第五集中的一种,于一九三八年八月初版,集后附有巴金的《纪念一个友人》、黎烈文的《关于罗淑》、靳以的《忆罗沾淑》。巴金在《后记》中说:“这是她的朋友们为她说的几句真挚的话语,里面并没有虚伪的恭维。我想它们或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世弥的思想和为人,我所以把它们附印在这集子里。”
    第二年,巴金又把罗淑未发表过的两篇小说《阿牛》和《地上的一角》,编为一集,后一篇篇名作了书名,仍列入“文学丛刊”出版。巴金在为本集写的后记中说:“《地上的一角》还是初稿,似乎需要着作者的最后的整理,可是她连这样的余裕也没有,就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了。作者的原稿到作者的原稿到我手中正在桂林。我代她做了一点整理的工作。不过我不愿意损害她的原作,我重视着她遗留给我们的一切,所心我只把重复的处所略为删节,在分节方面略加改动”末了,巴金又写道:“静静地安息吧,我们大家敬爱的友人,你已经尽了你的职责了。你的美丽的人格将是大家的鼓舞的泉源。”
    一九四一年三月,巴金在重庆又编了罗淑的第三本集子。它包括三篇已发表过的散文:《捞粪草》、《轿夫》、《弄堂里的叫卖声》;两篇未完成的小说:《贼》和《鱼儿坳》。以后一篇小说作集名。巴金仍然写了后记,其中说:“《鱼儿坳》和《贼》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喜事,但显然都是未完成的作品。前者好象还是一个长篇中的一段,和《地上的一角》、《阿牛》、《井工》三篇都有关联,是同样的背景和人物,而且这小说的第二节与《地上的一角》的第二节,连文句也是大同小异的。这似乎需要着删改,但是我珍视作者的原著,我觉得不妨让这重复的处所保留着,使《鱼儿坳》一彷显得较为完整一点。”可见,罗淑生前正着手在已发表的确良短篇小说基础上写一长篇或中篇,《鱼儿坳》就是它的初稿。巴金又写道:“我们能说她已经死去了么?她的作品活下去,她的影响长留,则她的生命就没有灭亡,而且也永不会灭亡。”巴金整理出版她遗稿,使她的生命长存,正是对她的最好的纪念。
    罗淑中年早逝,未能更辉煌地完成她的已经开始了的事业,她是不幸的。但她在生前死后,能提到象巴金这样的“伯乐”的帮助和支持,使她的智慧发芽而到成长,则还是不幸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这话曾鼓舞了多少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自信,曾坚定了多少人在前进道路上的步伐;然而在一个人口众多而门第、等级等封建意识还很浓厚的国家里,“成材”又是一件谈何容易的事!这就更使人觉得罗淑的有幸。不久前,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罗淑选集》,不少报刊发表了有关罗淑的文字。巴金所说的”永不会灭亡“的话,已成了事实。
    罗淑的作品虽然不多,可是版本不少,都已绝版。近年来评介的文章多了起来,出版了《罗淑罗洪研究资料》,她的家乡简阳还成立了罗淑纪念室。写到这里,罗淑的小传应当结束了,忽然想起日本京都府中国文学研究会佐野里花女士在该会会报上写的文章,考证罗世弥除了罗淑这个笔名外,还应有第二个笔名“石每”。作为罗淑的研究者,她搜集了有关罗淑的每一点资料,作了大量工作,将罗淑的最后五篇短文译了出来。她真是罗淑当今的一位年青的异国知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