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仑】民族的与世界的(杂文)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意思是说民族大众的东西才有时效性,才会被老百姓认同,流通才有生命力。现在这句话多被曲解了,在很多人看来,只有民族的东西才是好的,才可以走向世界,或是因为是中华民族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就一定能蜚声世界。
这句话即使不按鲁迅先生的原意去理解,也应该注释为——只有优秀的民族的东西,才可以成为世界的;反之亦然,世界性的优秀物质文明成果,一定是优秀的民族文明的传承与推介。那种妄自菲薄固守狭隘民族的传承而不求改变是错误的,而无视世界优秀文化而一味排外是可悲的。
优秀的民族的东西不一定能够成为世界的,以中华民族为例,五千年的文化可谓琳琅满目熠熠生辉,可是有多少可以成为世界的呢?成功的例子当然历历在目,但是巷深酒香的例子却不胜枚举。远的不说,就以被冠以国粹的京剧而言,至今也没能走向世界,只是民族的;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功夫,永远停留在中国本土和影视屏幕上,远没有成为世界的,所以说,优秀的民族的东西不一定是世界的。
优秀的世界文明,一定是优秀的民族的,莫扎特、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约翰.斯特劳斯家族的《拉德斯基进行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等优秀的世界音乐遗产,反衬出他们各自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说,是世界的就一定是民族的。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一样,要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向世界推销自己,使自己的东西走向世界,使优秀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大家庭,这样才能做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不是坐井观天孤芳自赏,坐在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功劳簿上长吁短叹怨天尤人,而无视外面的世界的精彩与时尚。像这样令我们痛心疾首的事情已经几百上千年,最终的结果当然是我们的民族被世界越拉越远,没有第二法则。
改变这种现象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虚心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用科学的方法,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通过这些更好地推介中华民族,努力与世界各民族融合。而不是以文明古国而自居,用鄙夷挑剔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发展变化,总是用“四书五经”的眼光去看待另外的大陆。或者想学习先进的东西,但又放不下民族的架子,于是衍生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方法。世界足球运动高速发展,中国被远远地抛在后边,于是有人去探究足球的起源,最后得出了足球就是蹴鞠结论,于是乎就像抓住了一根稻草,倾斜的的心理平衡了——不过尔尔!接下来,十三亿人在世界杯足球场外面倒脚传球,到也落得逍遥自在。
古人说得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现今的中华民族很多优秀的东西正在丢失——中医中药、诸子百家学说、武术功夫、礼仪道德等等等等,有的已经成为其他民族的研究课题与借鉴的方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世界的东西正日益变成我们民族的,一些奥运项目譬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我们正力求把金牌甚至奖牌冻在自家冰箱里,而无视项目本身正走向死亡。还有遍布城乡的外来快餐,虽说是垃圾食品,但我们民族是有风度的,外来的我们照单全收,而我们优秀饮食文化,只针对我们民族的人,足够体现我们大民族的范了吧?
民族与世界,孰重孰轻真得好好掂量掂量,如若不然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