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仑】诗圣——杜甫在成都干了些啥子(随笔)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别成都。
杜甫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诗人。在成都,有一个杜甫草堂,凡外地游客到成都,基本上都会专程到草堂一游。城市中有这样一个文化古迹,尤显珍贵,当今人们将其发杨光大,在草堂中又弄出个园中园,重建了杜甫的茅屋。近年,有那么几次陪客人游览草堂时,也曾破费专门进过茅屋,甚至还看了茅屋中的一个土灶。不过,自杜甫草堂把茅屋划地为牢以后,我想本地人没事肯定不会再破费进入这个小天地去“凭吊”古人了,我就是一个例子,如果不是陪客人的话,我想我是不会朝那儿去的。这间在诗中为秋风所破的茅屋,可能是为求杜甫草堂纪念意义上的完整,才根据史载仿古貌重建。这重建茅屋本来无可厚非,可是却封闭起成为园中园另行收费,——纯一个糊弄外地游客破费的园子。
从小到大,游历杜甫草堂无数次,以前那地方没有茅屋,更无隔墙,游客随便出入。从来没有想象过,在那块空地上会凭空生出一间茅屋来。现在毕竟时过境迁,若想路过,则必须留下买路钱。其实,这茅屋不去也罢,杜甫草堂本是成都一个好去处,既有文化品味,又有幽雅环境,感觉上很适合休闲并能陶冶性情,逢节假日约上三五好友,饮茗草堂翠竹林下,自然乐在其中。而茅屋,也越来越来倾向于变成外地游客的专门驿站,尽管这茅屋并不具有本地化特色。
我所称的所谓本地化,即有关杜甫在成都时的相关内容。在草堂,这类专门的本地化内容介绍不算多,可能后人纪念杜甫时更着眼于诗人的整个人生的原因。杜甫草堂是在诗人原居茅屋残址上重建的,布局繁杂而完整。例如“工部祠”建筑群规模不可谓不大,大厅小室样样齐全,与史载杜甫居住时的原样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现今取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应该算是名符其实,纪念意义第一,忽略杜甫草堂本身能体现出的成都本地化人文特色就有点顺理成章了。
不过,在杜甫草堂,多少还是能感觉到杜诗只言片句中留下来的一些景观氛围,如“水槛”,又如“柴门”等等。除了这些存在于诗中描述过的遗迹外,杜甫在成都都写了些什么有名的诗作以及欣赏普及等方面介绍,仍然欠缺,至少不算突出。偌大一个博物馆,我想当务之急应该是补充点“杜甫眼中的成都”一类的专门陈列供游人参观。
经典教科书告诉人们,说杜甫是为了避战乱而流落至成都的。可见这成都自古以来就是置身战事之外的世外桃源,要不然唐明皇之类的怎么会想到往成都避难?忧国忧民的杜甫,能写出三吏三别的杜甫,到了成都以后,其诗作名篇竟然也开始显现出悠然自得的一面。是不是成都的生活太过于宜人了?不得而知。名篇,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作品,从杜甫在成都所产的名篇中,不乏“黄四娘家花满溪”一类佳作,给人感觉是,此时的诗不再以言志,而以言情了。这成都的闲情逸致真是了得,连对现实充满忧郁的杜甫都不得不醉在其中。
还好,杜甫还没有醉入花丛,杜甫在成都的名篇佳作颇多,既有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样的杰作,也有著名的《蜀相》等等,不单单全是玩物品性的作品。杜甫在茅屋草堂建好之时,就写过一首诗表达情怀,其中就深深地显现出诗人心中那种忧思之情。现在杜甫草堂的很多游客中,我想很少有人会在游览杜甫草堂时去体会诗人这首诗。
既然是游草堂,我觉得还是应该把这首诗突出一下,至少明白草堂建成时诗人的心态。要不游这草堂算啥?也许算白游了一趟。这首七律叫《堂成》,应该算作是名篇,深刻地表达了草堂建成时诗人的心情,录全诗共赏:
背郭堂成荫白茅,沿江路熟府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我知道中年社区里写诗填词的牛人不少,就用不着详解这诗了,否则会怡笑大方。不过,我特别欣赏这诗中的颈联,杜甫的诗艺的确精湛,例如“风叶吟”与“露梢滴”之词,竟能反移而用更显意境。
要说杜甫在草堂茅屋里吟出的名篇还真不少,信手就能拈来。有一首著名的五律,就是杜甫在草堂茅屋住了一年之后,偶见细雨时乘兴而作。这诗流传甚广,一看就熟知,说人人皆会吟两句也不为过,也录全诗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前读过一幅对联,叫“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针对性很强。而单看杜甫的“润物细无声”这句则更显全面,好象是泛指。不过,从全诗来看,似乎这“物”主要还是偏重于花。这诗很有意思,可以展开想象,锦官城内处处红湿,花团锦簇也就描述在其中了。富庶之地的成都,既叫锦城,也叫蓉城,从别称来看,就见全都与花有关,整一个花花世界。
杜甫是诗人,在成都能干啥子,无非就是写诗。杜甫流落至此,完全被天府之国的一片富饶土地享乐景象所征服。入乡随俗,所以也就免不了作一些风花雪月,花鸟鱼虫的诗来抒情。在草堂,杜甫完全陶醉在这一片景色之中,不经意间作了一首千古绝句流传下来,让我们在体会诗人那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看到诗人眼中成都的那一幅悠闲宜人的景色: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以为,以现在的眼光看,诗人这后两句非常准确地描述了成都这座城市的特色。窗含西岭雪,意指城市周边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就能见峻岭。实际上,出成都平原向西几十公里,便进入了绵绵的重山峻岭之中,远达横断山脉,直连青藏云贵两大高原。因之造就了成都周边就近的山水秀色,景观名胜数不胜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门泊东吴船,更表现了地处西川一隅的成都这座城市,传统上就不封闭,早就与东吴交往密切,其开放性沿水路延至长江三角洲一线,此诗为证。
游杜甫草堂,其中所积淀的文化底蕴,从随手摘取的几首名篇中就能浓浓地感受出来。只是,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很难用实物形态将其固化下来供游人赏析。杜甫草堂现在自然也就只能流于俗套,仿建一个茅屋之类的建筑来糊弄游人,让游人勉强觉得不枉此行,即使破费银子也再所不惜。好在这茅屋也算是沾得上杜甫的边,毕竟这垄地是杜甫曾经居住过的真址实迹。
杜甫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甫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甫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