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斗蛐蛐儿(散文)

(2010-06-15 15:07:03)
标签:

散文

蛐蛐儿

油葫芦

棺材头

隔离带

棍儿

东北

斗蛐蛐儿

原创

文化

分类: 散文
    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首绝句,这样写道: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这题名为《闻虫》的诗句,把秋天的夜晚农家田园那番场景刻画的惟妙惟肖,仿佛使你置身百虫鸣唱大自然的交响乐之中,追寻那久远的不得睡梦境。
    我出生在东北的城市里,其实离身居深山丛林间与百兽做伴千虫为伍的神仙般的生活,已有了相当大的跨度,但童年那悠闲恬静的生活,回想起来还真像田园诗一样,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尤其是夏末秋初那——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更是勾起了儿时斗蛐蛐儿无尽乐趣的回忆,依稀又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年代。
    东北天气热的晚凉的早,所以玩蛐蛐儿的时间很短,大概也就个把月,大概阳历的九月中旬到十月中旬。玩蛐蛐儿要有四个步骤,既是识、逮、养和斗,四步环环紧扣缺一不可。
    蛐蛐儿学名叫蟋蟀,品种极多,用来斗的是指纯种的中华蟋蟀(后来从书中知道的),我们叫它——真蛐蛐儿。如辨识不清楚,常常会指鹿为马,误把油葫芦、棺材头等当成真蛐蛐儿。
    油葫芦个大,要比真蛐蛐儿大一倍,有些泛黄的那种褐色,个别还有全白的。油葫芦生命力极强,数量也多,多先于真蛐蛐儿出现。在未见真蛐蛐儿前也常常抓来斗,但因它太执拗笨拙,斗起来观赏性差,外加身上有股难闻的味道,一旦真蛐蛐儿出现,便没有人会再理会它了。
    还有一种叫棺材头,个头没有油葫芦那么大,头是扁的,前面是平的,而且向前倾斜,就像电影里伪军戴的大沿帽,更像是装死人的棺材盖子,所以我们称它为棺材头或棺材盖子,因为不擅斗,一般是没人捉的。
    真蛐蛐儿大概有两厘米左右长,黑褐色油光发亮,四只前腿稍小,两只后腿大而有力。头上长有长长的两根须子,背部长有翅膀,靠前部翅的摩擦鸣叫的是雄性,也是是拿来斗的那种。
    但不是这类的蛐蛐儿都好斗的,像当时住平房家里常出现的,栖身于炕沿下、灶台边和墙缝间的那种,被称为泛蛐蛐儿的是不肯开夹的,所以也没有人关注它们。
    逮蛐蛐儿是很有学问的,蛐蛐儿穴居,常栖身于土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间才出来活动。所以要想逮住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了解蛐蛐儿的生活习性,知道到什么地方去逮。会听,能从众多的鸣叫声中分辨出哪是真蛐蛐儿,你比如叫起来“嘟噜,嘟噜……连成串的那是油葫芦,而叫起来尖声尖气的那是棺材板子,只有“嘟,嘟,嘟”声音极清脆,而且节奏感强的才是真蛐蛐儿,再仔细听你会分辨出蛐蛐儿的大小和身体的强壮来。
    于是我们常常到乱石间、杂草堆或是河坝上的洞穴中去逮蛐蛐儿,而去的最多的是铁路上,在铁道的路基石下面有很多蛐蛐儿,并且好逮。逮蛐蛐儿首先是屏气凝声,听准其所在的地点,然后在它的周围清除一环状的,大约有一尺来宽的隔离带,蛐蛐儿擅跳,但跳的距离并不远,有了隔离带就是防备它一下子跳到旁边的路基石下面。隔离带清理完后,两三个人围在有蛐蛐儿的那堆石子边,一块一块的清理石子,蛐蛐儿总是躲藏在最后的一两块石头下面,逮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那时,常常是二哥带我去逮蛐蛐儿,二哥他动手能力极强,办法也特多,所以每次都有令别人羡慕的收获。
    不是带回的每一只蛐蛐儿都可成为斗士,是要经过严格筛选的。每次逮个十几二十只蛐蛐儿,按着头圆、颈粗、牙大和身强、腿粗,颜色重的挑选的标准做一次初选,符合标准的留下养起来,不符合标准的就地淘汰。
    养蛐蛐儿更是个细心的活,如稍不留意就会出偏差。蛐蛐儿喜欢独居,所以不能将两只蛐蛐儿放在一个容器里,假如放在了一起,第二天你会发现,一直已经成为另一只的大餐。
    那时家里穷,不像大户人家那样讲究,哪有什么罐呀、笼呀的来养蛐蛐儿,找几个玻璃墨水瓶、药瓶,瓶底放上薄薄的一层湿土,再放上一两块石子,把蛐蛐儿放进去,用纸或木桶做成瓶塞,注意留足透气的眼或洞,这变成了蛐蛐儿的家啦。蛐蛐儿几乎什么都吃,为了能培养成勇猛的斗士,经常喂它有辛辣气味的蔬菜瓜果,如辣椒之类,据说蛐蛐儿吃了这些食物,就会强大无比,就同经常到粪堆、坟地逮蛐蛐儿是一个道理,那些臭夹子、毒夹子往往是不可战胜的。
    最最有趣的还是斗蛐蛐儿,在与外人交战之前,会自己在家了进行内部选拔,分出等级。临上阵前也会指定好谁打先锋、谁断后,制定一小小的战术,这样便可与人对垒了。
    斗蛐蛐儿的器皿也十分简单,那是一罐头瓶,瓶底放上一层湿土弄平压实,这便成了斗蛐蛐儿的罐了,就如同古时的教军场或现代的拳击台,只是小了点,双方将自己的蛐蛐儿放到罐头瓶子里,这时需准备一段软而细的草棍儿,用来逗引蛐蛐儿间相斗。
    一般情况下,将蛐蛐儿向罐中一放,哪一个是英雄,哪一个是草包,便可看出个大概。有的一进入罐里还没看请对手,便扎翅叫了起来,这多半不大行,被称为“炸罐”,准会被追着咬,直到不敢再叫了为止。还有一种,始终不敢面对对手,总是屁股对着人家,随时做逃跑的准备,这样的多半会被咬断一两条大腿。有的却及镇静,对对方视而不见,不时地捋捋口须,挠挠头颅,就如同武士战前摩拳擦掌一样,当罐里的两只蛐蛐儿都是这种状态,那么有好戏看了,一场决斗即将开始。这时主斗的人拿细棍儿碰碰双方的口须,然后轻轻点点尾部,他们会立即冲上前去无情地撕咬起来,两对四只锋利的牙齿牢牢地钳在一起,就像两位角斗士,恨不能一下致对方于死地。它们搅咬着,不时变换着身体的方位,翻滚着主动和被动转换着,如若势均力敌定会有一只缺胳膊断腿,要不然这场大战几分钟的决斗不会停息。
    有时一方自知难以抵挡对方的进攻,会主动退出比赛,在强者的追逐下没命地跑,或者干脆跳出了斗罐。你再看罐内得胜的那只蛐蛐儿,趾高气扬地扎起双翅“嘟嘟,嘟嘟…… ”叫个不停,仿佛在说“赢了,赢了……。”又好像在召唤异性“来吧,来吧…… ”
    有时有的却也会出一些状况,昨天还所向无敌,今天却死活不开夹,如果是在运动场上的运动员教练会要求暂停,疏导一下心理,布置一下战术。而对蛐蛐儿有办法吗? 有的,这是一种叫颠蛐蛐儿的招数,就是将不肯咬的蛐蛐儿放在手心里,手臂做向上运动,另一只手握拳击打那握蛐蛐儿手的腕子,这样蛐蛐儿就会在手心里上下翻滚, 经过少则几下多则几十下的惩罚后,再放到斗罐里的蛐蛐儿就会勇猛地撕咬。也有例外,几经折腾仍不见起色,气的主人将蛐蛐儿掷于地下一脚扁死,也十分常见。
    既然是斗就有胜利和失败,胜利时蛐蛐儿在罐内鸣叫,主人也挺胸叠肚趾高气扬,就如同火烧了曹操水军,得胜搬师的蜀吴联军,那个美呀。
    败的时候,蛐蛐儿缺胳膊断腿,主人耷了着脑袋唉声叹气,就好像拿破仑经历了滑铁卢战役,伤了元气了。
    最令人心痛的是无战斗减员,记得一次与二哥弄了一只称霸一方的大头蛐蛐儿,整天炫耀,妹妹好奇没人时打开瓶盖看,蛐蛐儿跳出被家里的一只大公鸡候个正着,头一点脖一扬蛐蛐儿到它嗉子里都去了去了,令我懊恼了好一阵子。
   这就是我童年的乐趣,比现在的什么《魔兽》、《三国》和无数的网络游戏逊色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