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水中的诺贝尔奖章

(2018-08-03 10:20:24)
标签:

货币

杂谈

文化

分类: 金钱之趣

二战结束后,德海韦西再次回到实验室,那两瓶有奖章的溶液仍安静地摆放在玻尔实验室。

以讹传讹,玻尔以王水藏诺奖章

1943年,哥本哈根,丹麦首都。一天,著名物理学家玻尔接到反法西斯组织的消息:德国即将攻占丹麦。玻尔收拾行装,准备离开。玻尔曾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知道,把这枚诺贝尔奖章带在身上,是很不安全的。怎么办?迟疑间,他的目光落在了一瓶化学试剂上:王水。

王水又称王酸。是浓盐酸和浓硝酸按3:1配成的混合物,腐蚀性非常强。它是少数几种能够溶解黄金的液体之一。王水本因其腐蚀性强而得名。有趣的是,中文里的“王”字,三横一竖,正好表示浓盐酸与浓硝酸三比一的比例。公元800年,波斯人炼金术士贾比尔·伊本·哈扬最先发现王水能够溶解黄金。

玻尔把金质奖章放入王水,看着奖章慢慢消失,然后将瓶子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二战结束后,玻尔将王水中的黄金置换出来,重新铸造了一枚诺贝尔奖章。

故事很有意思,然而,却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谎言。故事本身就有疑点。比如,王水极难保存,必须现配现用,但玻尔用的却是早就配好了的王水。

真实的王水藏诺奖章故事

实际上,用王水溶解诺贝尔奖章确有其事,但另有其人。不过,故事确与玻尔有关,因为它就发生在波尔实验室。

乔治·德海韦西,匈牙利化学家,194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一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德海韦西自布达佩斯辗转来到位于哥本哈根的玻尔实验室工作。二战期间,纳粹占领了哥本哈根。

纳粹是科学家的梦魇。之前,两位德国科学家,詹姆斯·弗兰克和马克斯·劳厄,不顾纳粹禁止黄金流出德国的禁令,偷偷把诺贝尔奖章寄到了玻尔实验室,以示反对法西斯的立场。现在,哥本哈根也要保不住他们的诺贝尔奖章了。

大家都在为怎么处理两枚诺贝尔奖章而犯难。德海韦西最初打算将奖章埋起来,但觉得并不安全。最后,德海韦西决定用王水将奖章溶解。纳粹到玻尔实验室进行地毯式搜查时,没有发现这个秘密。弗兰克和劳厄的诺贝尔奖章终于逃过一劫。二战结束后,德海韦西再次回到实验室,那两瓶有奖章的溶液仍安静地摆放在玻尔实验室。

德海韦西轶事

有一则关于德海韦西的轶事,颇有意思。1911年,德海韦西远渡英国,导师是大名鼎鼎的卢瑟福。当时,卢瑟福收到奥地利政府赠送的一批沥青矿渣,卢瑟福希望德海韦西能把一种镭的衰变产物RadiumD和铅分开,以便进一步研究其性质。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尝试了两年之后,分离RadiumD和铅的任务似乎要以失败告终。心情欠佳,公寓糟糕的伙食更是让他恼火。房东太太宣称她提供的肉食都是新鲜的,但德海韦西坚信她是把剩饭菜再加工后又提供给了他。

一天,他突然想了一个办法,可以确认自己对饭菜的猜想。德海韦西在自己的剩饭菜中加入了一点RadiumD,等房东太太再次将饭菜端上饭桌时,德海韦西拿出准备好的验电器。验电器一通狂叫,表明饭菜的确是上次吃剩的。房东太太感到惊奇,无奈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德海韦西智降房东太太的轶事,促成了他的同位素示踪法的发明。

早期的诺贝尔奖章用23k金制成,金含量大约96%1980年之后,奖章使用18k金制作,表面再镀一层24k金。同时,奖章的重量也变轻了,从200克改成了175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点石成金
后一篇:金父银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