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四节 北朝
山水画--游春山水之间
《游春图》隋 展子虔
唐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43厘米 横8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山水画在魏晋之前还处在萌芽阶段,但是到南北朝后期山水受到当时玄学风气和文人审美的影响逐渐从人物画衬景的地位独立出来。摆脱了人物画为“政教”服务的羁绊,体现出绘画者的自我觉醒。
这是个重大的转变,中国卷轴画的发展方向从实用的功利目的为主,逐渐转变为追求“世外桃源”的通道。到后来又成为失意文人逃避现实的绝佳之地。
士族文人崇尚老庄,追求放达的生活,超然物外的精神,为一时之风气,这些都是山水画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的精神基础。
顾恺之说“画人物最难,次山水,次狗马”,说明当时山水画、人物画还有动物画都已成为单独的画种,发展到以后这种分科越来越细,有的画家甚至一生只画一种,比如昆虫、竹子或者马之类。这也是导致中国画衰微的一个原因。早期重要画家往往是多面手,什么都能画。越往后分科越精细,画家掌握的技术越来越狭隘,这些都很大的局限了精神的表达。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隐士大量出现的时代,这与当时极为动荡的社会背景有的关系。
在审美取向上画家受到六朝时期隐士思想的影响,追求“人格”之美,对“自然”之美和“素朴”之美更加的推崇。这些都逐渐通过画家的笔端体现出来。
所谓“自然”既包含了山水田野之现实自然,也包括人性精神的内在自然。
文人隐士在返归自然的过程中,重新回到真实的自我,把世俗的荣辱、沉浮以及对现实的绝望与痛苦就在宁静平和的自然当中得以释怀和治愈。
当时的文人隐士以浪迹在山水之间为风尚,隐没在自然山水之中,与自然合而为一,追求“无我之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田园诗、山水诗和山水画。
南朝刘宋时的隐士宗炳,曾说:“吾栖隐丘壑三十年。”他曾遍游名山大川到年龄大了身体不好的时候返回江陵感叹说:“噫!老病将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于是,他便将一生所游历的名山大川,“皆图于壁,坐卧向之”。山水画成为现实中山水的替代物。
《游春图》卷,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山水画卷。作者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的大画家,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游春图》卷也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
《游春图》在绘画手法采用青绿勾填的技法。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在构图上,
脱离了早期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直接以粉点染。《宣和画谱》称赞他: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从这一段描写我们可知展子虔的山水擅长平远之法。
展子虔的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幼稚期,使山水画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论六朝隐士审美取向对山水画产生的推动作用》刘忠国 出自: 《文学与艺术 》 2010年1期
[2]《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兴起》刘娟娟
2011.3.17王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