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黃釉素三彩萱草紋屏】的斷代說明

标签:
弘治素三彩明代弘治黃釉大都會博物大英博物文化 |
分类: 瓷器收藏 |
弘治黃釉是明代弘治年間最為著名的瓷器品種,而弘治素三彩由於稀少反而卻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事實上,我們所能找到的最早明代素三彩是景德鎮所出土的 ‘成化素三彩鴨形熏’。而有具體年代標注的成化素三彩器是1980年香港所出版的「太倉仇氏杭希書齋曾藏珍品圖錄」中所出現的成化元年款‘素三彩鴛鴦枕。在此枕上部所出現的銘文為:‘成化元年夢秋吉日景德鎮東山程氏靜樂軒章靖公十一世孫節淳置為妻何氏足具用’。從此段銘文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早在成化元年(1465)景德鎮就已有了非常成熟的素三彩燒造工藝。將素三彩燒造工藝推前至明代早期即永樂或宣德年間是合理的推斷。
到了弘治年間,素三彩的燒造已相當普遍,從世界各地博物館中(美國,英國和中國)所發現的幾件廟堂供器上我們可以看到素三彩的運用已相當成熟,對三色的運用(黃,綠,紫)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弘治素三彩中最為突出的便是‘黃釉彩’即所謂的‘弘治黃釉彩’。
弘治黃釉之所以被追捧和稱道,是因為其黃釉的純正、透明及它所特有的象雞油黃般的色彩特點。將明代弘治、清代康熙和宣統三個不同朝代的一組黃釉彩進行比對,我們會看出不同時代截然不同的黃釉彩色相。弘治黃釉的黃釉其純度高、顯得透亮、呈油性,有粘稠感。康熙黃釉是一種透明的淡黃色、呈水性,而晚清時期的黃釉則是透明的土黃,其色彩的純度(黃)已大為降低。
事實上,弘治黃釉往往是和素三彩緊密相聯,即綠彩釉和紫色釉的三色並用。探討弘治黃釉而不涉及弘治素三彩中的另外二種顏色(綠色和紫色)是不夠全面的對弘治年間彩釉特點的割裂式理解。如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弘治窯矯黃綠彩雙龍戲珠高足碗’,其碗壁上所用綠彩和黃釉一樣具有通透感。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的‘佛主的離世和信徒’*人物雕瓷(或可稱為陶塑素三彩)其綠彩和紫彩是我們認識弘治素三彩的最好實例。此套人物雕瓷的底座署有‘弘治十六年’字樣(1503年)。其底座所刻文字為‘大明弘治十六年盤亭山西岩禪僧惠泰登心造..’等四十六字。而國內的唯一一件署有明確弘治年號的素三彩器是故宮博物院所藏‘素三彩佛像底座’其佛座一周刻有‘弘治六年(1493)歲在葵丑仲秋月吉日 喜抬專保男許弘清壽命延長 福有所歸者’。
從這幾件素三彩作品上,我們可以看出弘治年間其素三彩彩釉色彩和工藝特點。在凹刻處積釉較厚,綠釉在色相上顯得較深,但細看局部我們仍會發現玻璃般的透明感,這和黃釉彩釉面特點如出一轍。紫色在弘治素三彩的色相很難用語言來描述,它是一種比較粘稠的略顯不太穩定的紫粽色。如果將康熙素三彩中的紫色比作是水彩中的淡紫的話,那弘治素三彩中的紫色就象是用油調製的比較厚重的偏粽色的半透明色彩。
北美個人所收藏的 ‘弘治黃釉素三彩萱草紋屏’上所出現的黃綠紫三色和上述二件弘治素三彩其三色彩釉無疑是同一時代的素三彩器,它們之間所蘊藏的共通性不僅僅體現在彩釉之上,在雕瓷和施彩工藝上更是明代早期素三彩的的典型代表。
臺北故宮博物院*‘弘治窯矯黃綠彩雙龍戲珠高足碗’,和‘弘治黃釉素三彩萱草紋屏’ 及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佛主的離世和信徒’人物雕瓷均採用了明代成化/弘治時期素三彩所常用的凹刻、堆塑填彩法,即先在素胎表面凹刻或浮雕圖形文字,再在凹處或浮雕處填注黃色、綠色和紫色。究其原因筆者認為:當時的釉上多彩燒造技術尚未解決釉色在高溫下的流淌問題,這種凹刻堆塑填彩法有效阻止了色彩在燒造過程中的相互滲透和流淌現象。事實上,斗彩工藝之所以在成化年間被發明,也正是因為當時的燒造工藝並沒有解決彩料在高溫下的流淌現象,畫工便想到了用釉下青花勾勒輪廓線來固定彩釉的外形,從而巧妙解決了彩釉的流淌破形現象。所以,將凹刻、堆塑、填彩或釉下青花勾勒外形工藝來整體通盤思考的話,我們自然會聯想到明代早期瓷器藝術在彩釉工藝上的時代缺陷,但正是這種工藝上的缺陷反倒成了明成化弘治彩釉藝術的一大亮點。
從圖形來看,‘弘治黃釉素三彩萱草紋屏’所表現的萱草奇石及造型特點是典型的永宣到到成弘治時期的藝術風格。從景德鎮明代官窯遺址所出土的三件宣德萱草紋大盤,我們並不難發現其強烈的時代特點。這三件大盤分別為:宣德黃地萱草紋盤,宣德藍地萱草紋盤和宣德青花萱草紋盤。
(將此屏和大英博物館所藏‘永樂玉壺春瓶’(PDF. 601)進行比對,二者的萱草畫法、構圖和空間的安排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成化-弘治年間的怪石的畫法更是深具其時代特點,。怪石結構總是以三段式,左一右二,或左二右一排列。怪石的層狀平行線條是成化、弘治怪石造型所特有。如大英博物館所藏‘成化斗彩花蝶紋罐’(PDF.797), 上所出現的怪石的三段式和石頭的分層處理和‘弘治黃釉素三彩怪石花草紋屏’所出現的造型和怪石的分層處理是不同的工藝處理但卻是同一造型藝術的慣性思維。
http://s1/mw690/001RAnodgy6NdicKu9Wb0&690此圖為本人幾年前在景德鎮龍珠閣展室所拍。http://s4/mw690/001RAnodgy6Ndihy5h1b3&690此為局部圖。鴨子的局部都是凹刻,然後用毛筆填色。
http://s15/mw690/65cd3949gdb72a3afa61e&690坐一為康熙年素三彩,二為宣統黃地綠龍碗,三為成化黃地青花盤,四為弘治素三彩。從此圖可看出不同朝代的黃釉彩的色相對比。
http://s6/mw690/65cd3949gdb72aac5c6a5&690
http://s5/mw690/65cd3949g7c5844bd7674&690此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弘治黃釉高腳碗和弘治素三彩屏對比圖。
http://s10/mw690/65cd3949gdb72b91ede29&690此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弘治素三彩
‘佛主的離世和信徒’。此組素三彩有明確的年代標記,即弘治十六年。詳見下圖。
http://s3/mw690/65cd3949gdb72c829fb02&690
http://s15/mw690/65cd3949gdb72d2f202ce&690國內唯一一件有確切年代標注的弘治素三彩是這件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
‘弘治素三彩佛像底座’。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一組素三彩
‘佛主的離世和信徒’相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二者應出自同一窯口,其特點是瓷化度不是很高,或介於陶和瓷之間。文字是雕刻工藝。
http://s2/mw690/001RAnodgy6V3a1oY0x61&690
宣德黃地萱草紋盤
http://s13/mw690/001RAnodgy6V3a6f7cM1c&690宣德藍地萱草紋盤(景德鎮明代禦窯遺址出土,現藏景德鎮陶瓷研究所)
http://s16/mw690/001RAnodgy6V3acmHdJ0f&690宣德青花萱草紋盤
(景德鎮明代禦窯遺址出土)
http://s2/mw690/65cd3949gdb72e9955151&690大英博物館所藏‘永樂玉春壺瓶’,上所出現的萱草紋飾和弘治素三彩上所出現的萱草紋飾對比。
http://s13/mw690/65cd3949g7c58495443ac&690此圖和下一張圖均來自大英博物館。請注意怪石的處理方法。這種構圖和怪石的畫法是明早中期的畫法。到了嘉靖万曆年間怪石的畫法已更趣向寫實。
http://s5/mw690/65cd3949gdb72f0de4bb4&690
圖片來源說明:
*
*
*
*
*
*
宣德黃地萱草紋盤,宣德藍地萱草紋盤,宣德青花萱草紋盤這三件宣德大盤現藏景德鎮陶瓷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