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家庭伦理可谓中国电影关注的重要话题,电影史上也不乏优秀之作。在鲜肉横流、IP改编潮流席卷国内市场的当下,质朴温情的家庭小品尤其难得,已于10月13日上映的《我的妈呀》正是聚焦母子亲情,直面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用深挚的情感唤起观众的共鸣。
《我的妈呀》原名为《大手牵小手》,讲述的是母亲与儿子和解的故事。导演敏锐地抓住观众的心理,巧思雕琢,以情感统摄全片,以细节烘托情感。影片将叙事空间架构于香港和马来西亚之间,作为两代人情感流动的场域。故事正开始于20余年前母亲带儿子来到马来西亚外公家的牵手镜头,这是母子情感的原乡,在这里,母子情感是真挚的,即便充满了各种善意的谎言,但小年总是对妈妈说“我要牵着你的手,不让你离开”,但最终妈妈还是爽约了,一去就是很多年。本已缺失父爱的他再次失去了母爱,只能从姨妈的关怀中体会丝丝亲情。
《我的妈呀》虽然以香港底层民众的生活为叙述对象,但却具有普遍性,涉及到诸多当下普通人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如:老年人问题、孤独问题、代沟、情感缺失、疾病等等,极具现实意义。正如姜思年妻子为了工作不得不去坑亲戚,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给了每个人更为沉重的生活压力,因而人与人的情感显得弥足珍贵。现代人往往重视对家庭的责任,不管是姜思年与妻子,还是姜思年与母亲李好,他们都忽略了“家”的本质是简单的沟通与陪伴。对于母子来说,母亲为了还姜思年父亲欠下的赌债,不得不忍心离开儿子,因而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儿子母爱的缺失;而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妻子工作极度繁忙,每天过着吃盒饭的日子,没有时间陪伴丈夫与女儿,姜思年妻子似乎又在重复着母亲的故事。但在影片结尾,不同角色正是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弥补了对方心灵的缺口,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在儿子到香港念书的那一天,本不愿儿子到香港的李好为他做了满桌子的菜,但她仍然口是心非地对儿子说“刚好要祭祖,帮忙吃”;母亲做梦有鬼魂想要带走她的生命,儿子为了让母亲放心,一家就假扮道士、观音帮母亲驱魔;影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结尾姜思年一家人真挚的情感交流,女儿的真情告白让姜思年体会到了母亲李好的心理。
正如影片中转述龙应台《目送》中的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的妈呀》正是通过对母子情感的和解,以及彼此的陪伴,找到了人生最可贵的色彩,将真实的市民生活赋予光影,用深挚的情感唤起了观众的共鸣。在众多的视觉系电影的冲击下,质朴平实的《我的妈呀》势必能突出重围,赢得观众口碑,成为近期影片中的一股清流。
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总是能让观众产生共鸣,产生通感,使每位观众都能在电影里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情感、生活和人生。白居易曾经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的妈呀》正是这样一部感人至深的“感人心”之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