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事件改编电影更要注重观赏性

(2012-11-22 23:11:57)
标签:

杂谈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在题材和故事上有较大的优势,如果是震惊全国的事件则不免有奇观效应。

然而我们所见《人山人海》、《神探亨特张》乃至之前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云云,影响风格偏纪实,满带乡土或水泥地的气息。说白了就是缺乏观赏性,当然其艺术性、思想性在评论性学术杂志上可以看到,只是普通观众大多不会光顾。

而相较同样改编自社会新闻事件的韩国电影《假日》、《熔炉》,影响自成风格,视听效果皆属于中上等水平制作精致。观赏性强,而思想性乃至艺术性并不亚于上述国产电影。

探讨人性也好,指摘法律也罢,诉说两难也好,表达无奈也行,首先得有人看,这些目的和表情才能得到分享,而所谓思想和情怀才能影响到观者。

既然拍的是电影,尤其在当下视听文化主导的电影市场中,观赏性应该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如果做不到让受众进影院或者打开播放器,那么所有高深的莫测的情怀只能惨死在最后一个环节。因为在当下,酒香是最基本的,摆在巷子口也是重要的,否则很少有人摸摸索索循着味道去品尝。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高压事件频发,集体情绪易受引导,民生的、道德的、法治的、腐败的、安全的种种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传遍每个角落,无处可逃。而且将这些事件通过电影的手法表现出来,尊重事实,还原事实,但也注重故事性,观赏性,因为毕竟不是新闻纪录片,也不是新闻评论栏目。

关注社会,做“民生电影”,诚如之前所说的,华语电影报忧,电影市场或可报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