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是谁的哭喊
(2011-05-26 23:20:22)
标签:
课堂哭喊讨论精英教育?毕业杂谈 |
窗外是谁的哭喊
窗户开着,偶尔的清风可以淡化浓浓的睡意。
不到半数的出勤,到场的不到半数的听课,听课的不到半数的思考,思考的不到半数的交流。
丹姐起来质疑,我们学得这些在日后真正的教学中可能一点用处都没有。
王老师的解释并不能让大家满意,只是,大学教育与初等教育存在着不可混淆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很多不是实用性的功利性的。我们所学的或许在教学中不能直接用到,也许在其他领域或场合可以用到,技多不压身是硬道理。
可以很多同学渴望“屠龙术”,渴望“一粒见效”,渴望“立竿见影”。
昨天晚上《马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老师让分析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的论断。笔者见大家谦逊不语,又难以忍受无语的场合,只好硬着头皮起立。结果说着说着就到了那些“体制的”“根源的”“人性的”问题,感觉当下很多问题早已不是单一的事件,而是存在共同根源的。
结果,刚坐下就收到“上纲上线”的帽子。
该同学说,我说的这些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都不重要,都没有意义,还引来一两个掌声,其他的当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老师质问该同学,那你认为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该同学理直气壮:当然是就业。
可是,就业问题之所以越来越严峻,也是有根源的啊。我们可以尽可能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个人能力。但是岗位有限,求职者无限,还是有大部分人无法就业。要明确的是,就业能力中专业素质或者工作能力仅仅是可以就业的小部分而已。
而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就业会越来越严峻,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如果有,怎么办,需要哪些人或部门参与,需要约莫多少时间。如果没有,那牺牲的一群人是多数还是少数,谁该牺牲,会不会造成多数人暴政。
也许该同学信奉杜甫的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是杜甫虽然如此说,也将之融在骨髓里,但是他终生不忘天下,即使在临死前破船上。
有人泄气:如今大学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又何必苛求教育出来的是精英呢?应该说是奢求。谁能来回答!
清风吹进窗子的时候,捎带了几声近乎凄厉的哭喊。而这样的哭喊好熟悉,好可怖。
毕业时刻,总会有类似的声音。几个人一群,三五个一伙,在综合楼前或者百龙亭里,也或许是某个石凳旁。
也许因为要离别,也许因为不舍得,也许因为还有没有实现的梦。
卖完了翻过的没翻过的教材,打好了洗过的没洗过的衣物,撕完了用过的没用过的扑克和笔记本,喝完了白的非白的杯中酒……
窗外是谁的哭喊?
也许是我的吧,依依别蚊,洒泪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