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也要活着,活着就好好活
(2010-08-19 08:48:48)
标签:
老黑奴奔头《活着》活着的理由余华情感 |
死也要活着,活着就好好活
睡眼惺忪,读取一条短信:和身边朋友聊天,得知他的一个不错的同学淹死了,感觉生命好脆弱。
是啊,生命很脆弱,经不起任何折腾。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舟曲,数以千万计的生命消逝,每天死于车祸者也要数以千百计,死于吸烟、疾病、打架斗殴或者偶然事件的都是屈指难数的。大自然或群体杀死一个人,的确像小时候捏死一只蚂蚁一般。
我不想在这里呼吁和平云云,有一点感同身受。只有这些死亡或者不幸在身边出现的时候,我们才变得敏感和悲伤。也只有这样。如果不是,巴基斯坦每天都有中枪或被炸死的,非洲难民随时随刻都可能倒下,我们哪有为每一个生命逝去都流泪的精力。不是冷血,只是当个体生命之间没有联系的时候,人的感情如何能那么发达。
我曾经不相信自杀,可是当身边的人手里握着安眠药,自己在焦急地拨打“120”的时候,我不得不信;我曾经不相信癌症,可是当姑姑躺在病床,头发因化疗稀疏时,我不得不信;我也曾经不相信回光返照,可是当参加去年前天还和我说笑的姥爷的葬礼时,我不得不信。我曾经不得不信。
死的那位同学才二十一岁,大好青春。朋友质问:才二十一岁,还在为未来打拼,没了!突然就没了!还有希望吗?生命!他的爸妈怎么办啊!他们以后生命还有动力嘛?能习惯这种生活吗?
一时语塞,迟迟不敢回复。
白发人送黑发人。当拼命半辈子,看到孩子考上大学,可是嘴角的喜悦还不想褪去,噩耗就来侵蚀着幸福。“人活着总得有个奔头”,这是我在家听到的较多的一句话,农村人是穷,可是活到头大部分是明白人。只是,这对父母没有了奔头该怎么办呢?当他们习惯了为孩子的将来打拼,并把这当成唯一的时候,失去了唯一该怎么办!
我告诉朋友,他们还有彼此。只是,一个罪恶的念头在我脑海滋生,如若连其中一方也什么的话,还有活下去的理由吗?我不想争论活着的意义,突然想到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人,只要和其他个体发生联系,似乎就可以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那,那些一生只为自己活着的人岂不是没有了悲伤!纵然在别人看来是凄凉,他们自己作何感想呢?只是我又开始怀疑这样的人存在的可能性,似乎不会有只为自己活着,而且能活得很开心的人。即使我们认为身边的某个人是,也只是我们不了解他的过去。张爱玲说,如果你知道过去的我,一定会原谅现在的我。人不能突兀的来到世间,也不可能孤立地活着,那些自私的人只是对你不好,或对你所能认识的人不好而已。
想到余华的《活着》,福贵看着亲人一个个惨死,最终还是活了下来。在这部作品的序中,余华如是说:“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死也要活着!”多么荒谬的智慧!如果去分析福贵活着的理由,哲学家们怕是要集体自杀了。或许没有理由,何必苦苦追寻,纠结于一个本源呢?
人们往往在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拥有的可贵,才知道珍惜的理由。这样推理,也许只有死后的人会晓得自己活着的理由和意义。也就是说,那些相关的真理和哲学都是鬼话了。现在连人话都难信,怎么还能相信鬼话呢!
死也要活着,活着就好好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