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节: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新天地”
(2011-11-05 22:40: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题研究 |
数学节: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新天地”
当前,许多学校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不少建树。但大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文学、艺术和体育等人文学科内涵,许多学校都有“读书节”、“体育节”等活动平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忽视数理思维因素,其实作为理性思维较浓的数学学科也可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丰富多彩的。特别是数学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余地较大。因此,让中小学生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应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近几年一直探索将数学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的途径,提出构建校园数学文化的想法。本文试图从举办数学节的角度论述数学教育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着力让数学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什么是数学节?
数学节,也可称为数学文化节。所谓节,即为了某种意义的纪念或庆祝而确定的日子。因此数学节就是庆祝以弘扬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而开展数学类文化活动以扩展其影响的节庆。它一般是中小学校在某个特定的日子,以数学学科知识传播为核心,以活跃思维,开拓视野,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校园文化为背景,以传播数学文化为目标,而开展的具有群体性、学科性、喜庆性的数学活动。数学节可以结合数学史上的某个人或事,举办数学知识讲座、组织一些数学知识或技能类的竞赛,也可以安排与数学大师的联欢,开展一些带有数学兴味的诸如游戏、猜谜、相声、小品、故事、童话、游园等形式的数学文艺活动,达到营造数学氛围、彰显数学影响的教育目的。学校举办数学节,要体现为学生而办,供学生参与,让学生向往,使学生喜欢,造成“在游玩中学数学,通过数学来游玩”的喜庆局面,从而促进“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理念的落实
二、数学节有什么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魅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数学是一门魅力与枯燥并存的学科,更要有兴趣才行,而许多学生不喜欢数学,对数学没有兴趣,根源在于数学学习需要练习,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没有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而数学节的举办,让数学改变呈现状态,加上没有压力,没有任务,没有更多的排名,就显得轻松自然,加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容易吸引着孩子们参与,当然能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从中体会到数学好玩,也感受到数学本身可爱的一面,数学原来也有这样的魅力!
2.丰富校园生活,提升文化品味。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一个人最难忘、最宝贵的时光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感染着学生。其实在孩子们的眼里数学不仅仅游走于课堂与课本之间,数学正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更渴望在散发着浓浓数学味的校园生活中获取数学。作为数学老师,有责任让数学文化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让数学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他们置身于数学的海洋。这样无论是谁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气息,会被浸润着浓郁数学味的场景而感动:橱窗里五彩缤纷,有形态各异的节徽,有国内外著名数学家介绍,有个性化的口号“加减乘除智慧多,数学游戏乐趣多”“数形的世界,我们的向往”等等;教室里人头攒动,有的猜谜语,有的解趣题,还有的孩子正围在老师的身边展示自己的成果——答题卡上鲜红的小印章。兴许你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与孩子们一起享受数学的快乐。这样的情景,对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是显而易见的。
3.延缓教学时空,拓展数学视野。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进的步伐,新的课程理念已逐步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师关注的重点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学生长远发展与个性化的创造。课堂上,孩子们有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主动求知的热情和无穷的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探索规律时的独特视角,拓展知识时的穷追不舍……然而,40分钟毕竟太短暂了!有了探求的欲望,却没有探求的时间。即使课堂上能努力探究,但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往往视野较窄,就是教材中很少的一些数学史料和实践活动, 许多老师也只是蜻蜓点水,也时甚至视而不见。数学学习如果只是解题,只有教材,永远只是井底之蛙。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培养理性精神和思维能力,要不断增强它的应用价值和赋予历史背景,就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觉得举办数学节活动,能够弥补这些不足。
4.搭建学习平台,活化课程资源。
数学学习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应该为孩子们搭建一些平台,通过数学节的活动平台,让师生共同挖掘丰富的数学文化内涵,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感悟和文化的熏陶。新课程改革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通过数学节的举办,可以挖掘许多课堂上没有的数学课程资源,并在数学节这个活动平台上得到学习和熏陶,这样活化了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灵活运用和学习数学课本所没有的数学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怎样组织数学节?
1.活动目标灵活鲜明,要有主题性。
举办数学节指导思想或根本目标是要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根据举办的时间、学校和学科等情况,每一次举办数学节活动,一般都有更详细一些的目标,要做到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如有学校抓住建国六十周年契机,提出的目标是用数学的眼光看祖国60年伟大成就,用数学的方式体验祖国60年的伟大成就,用数学语言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为了凸显这些目标,还可提练出数学节活动的主题。如“亲近数学,玩好数学”“让快乐与数学同行,让智慧伴活动共生”“祖国,我为你骄傲——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从这些主题口号中可以比较清楚看出每次举办数学节的目的所在。
2.活动内容合理安排,要有计划性。
数学节活动一般每学年或每学期举办一次,每次时间大约一到三周。既然是节日,也不适宜经常举办,每次举办要让学生有新鲜感,都能充满浓厚的兴趣,因此,组织数学节活动的内容要注意合理的安排,就是要有计划性。我们的实践经验是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就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教材的特点,由学校进行合理分解。年段各有侧重点,一般在低年级较多开展数学游戏类活动,中年级注重比赛和操作类活动,高年级侧重开展阅读、表演和比赛类活动。对于大家都喜爱的专题活动要采取序列化处理,做到同年段展示,同年级评比,但允许跨年级挑战,同内容有递进的设计。如“数学故事大王比赛”,低、中、高三个年段在一起,由于年龄和认识水平不同不易引起共鸣,满足聆听者的审美需求。在活动中,就形成了分年段展示:低年段的“出生牛犊不畏虎”专场,中年段的“金三银四创意无限”专场,高年段“高瞻远瞩博采众长”专场。评比则在同年级中进行。孩子们不仅在本年级的故事比赛中享受交流与互动的快乐,更在跨年级的聆听中,感受成长的喜悦。这样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序列化设计,让全校学生六年下来,基本都能参加了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3.活动实施全员参与,要有普及性。
在组织数学节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所有学生全员参与,不仅学生参与,所有数学组的老师也得全部参与其中,必要时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应参与活动,如语文组老师帮着指导故事的演讲技巧,美术组的老师可帮助美化环境,音乐组老师可帮助编排节目等。
举办数学节活动与艺术节不同,艺术节时有些学生有才艺,而有些学生没有,只好做观众,无法直接参与,而数学节活动要力争让每一个孩子参加其中,因为作为学科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那些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困生,要精心设计一些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有些比赛性的活动,也要从基层选起,每个学生都参加,再从中选出一些学生进一步参加比赛。还要注意每个比赛类的活动,要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获奖面要广。
4.活动形式精心策划,要有趣味性。
数学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外,还要注意形式上多样,要体现趣味性。本身数学学科理性思维很强,不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我们在组织数学节的活动要特别注意在形式上要精心策划,既要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也要有文化味和趣味性。不仅要有学科比赛类项目,也要有游戏类的活动。我们曾经在中高年级组织学生选择合适的数学内容编排一些数学文艺节目,如数学相声,数学小品,数学歌曲等,最后合编成一台数学类的文艺节目,取名为“数学嘉年华游艺活动”,让他们在这充满理性的学科中也来狂欢了一回,这个活动在学校和当地引起不小的反响,当地电视台还进行了专题采访,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可爱的笑容时,我们这些数学教师也感到很开心。
总之,数学的色彩应当是五彩缤纷的,数学的空间应当是神奇瑰丽的,而构建校园数学文化体系的研究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作为一个数学工作者,我们将不断实践与思考,定期给孩子端上“数学节”这份大餐,让他们更亲近数学、与数学交朋友,真正让数学的文化、思维方式成为孩子的基本素养。我们在和孩子们一起经历数学节的快乐,享受职业的幸福与骄傲的同时,努力让数学节成为滋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营养餐”,成为学生期盼的“数学乐园”,成为校园数学文化的建设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