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议论文训练及答案
(2010-10-22 08:21:28)
标签:
教育 |
苦的感悟
侯军
①在人类品尝过的诸多滋味中,“苦”大概是最复杂、内涵最丰富的,因而最具哲学意义的一种味道了。人的味觉器官对苦的排斥恐怕是先天的,譬如给一个婴儿吃苦药,往往会遇到最顽强、最原始的抵抗。而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凡是沾上苦字的词儿,大都是灰暗而低沉的:经受艰辛叫“吃苦”;生活困难叫“穷苦”;无依无靠叫“孤苦”;身体或心灵不好受叫“痛苦”……佛家语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儒家语中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苦是漫漫之长夜,人们对苦的东西往往避之惟恐不及。
②然而,苦的复杂性却正在于此:在某些时候,苦确实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更有些时候,人们竟然视苦如命——君不见人类从古至今最嗜好、最痴迷的三大饮料,就全都是“苦水”:咖啡是苦的,可可是苦的,位居世界饮料之冠的茶,同样是苦的。这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
③与苦相对的是甜。人们对甜的接近也近乎是天生的。哪个孩子不喜欢吃糖?哪个婴儿吃药时不送之以甜水?人们语言中的甜字也总是作为苦的对应物而出现的,如“苦尽甘来”“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等等。可是同样令人不解的是,当人们走向成熟之后,对甜的东西却会逐渐疏远。这种苦与甜的二律悖反①,不是很值得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探究一番吗?
④倘若扩及人类的精神活动,这种甜与苦在认知上的二律悖反则更加明显。美术家们一向把那些格调不高、浅薄媚俗的画作贬之为“甜”。记得一位艺术理论家曾发表过这样高论:“一个欣赏者,当其刚刚入门,还不具备够水准的审美眼光时,他往往喜欢甜俗的东西,就像一个婴儿偏爱加糖的牛奶;一旦他的鉴赏力提高了,审美口味也会随之改变,对那些看上去有些丑、有些怪、又苦又辣的作品,他会因其耐人寻味而产生共鸣和好感,这就像成年人舍去糖水、牛奶,转而喜欢咖啡和苦茶一样。”
⑤甜能给人带来瞬间的愉悦,但来得快去得也快,不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苦中的滋味却要慢慢咀嚼才能品出真味,仿佛青橄榄的苦涩。其实我们的人生之旅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你在人生路上跋涉了一段之后,回眸望去,是否一如曹孟德诗中所谓“去日苦多”呢?同样的,当你在人生的深秋黄叶中漫步遐想,凡是昔日品味过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痛苦,如今都已变成了久酿的陈酒,于苦涩之中充溢着人生的甜蜜和醇厚。你会觉得,倘若当年未曾体验那些痛苦,你的人生将是何其苍白,何其平淡!
⑥如此说来,苦之况味其实并非人的天敌,因为有了痛苦,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精神才变得坚韧敏锐。有鉴于此,我们也才会有勇气承受痛苦,甚至享受痛苦!
注解:①二律悖反:例如,
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端,空间上是无限的。
论证了这两个论点的正确性,而它们又是截然对立的,这就形成了二律悖反。
11、第①段中划线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是
12、(1)第②段加点的“这”指的是
13、作者对苦的感悟是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①人活在世上,可以变换不同的角色,也相应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上对国家社会、下对亲朋同事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不过,切切不可忘记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⑤这些铁肩担道义的“民族脊梁”,令人肃然起敬。诚然救世和改造社会不是人人皆能为之的,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可以旨在自救和个人完善,这无须任何社会条件,只要你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就能由此出发自觉选择并承担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没有责任心,对人生随波逐流、稀里糊涂的人怎么会爱人生、爱生活、爱他人、爱事业呢?怎么会在日常生活中坚定地负起责任呢?
⑥人活世上除了吃饭睡觉,不外乎做事和与人交往,它们构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然而比做事和交际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人之所以是人生头等大事,是因为做事和交际是否顺利,包括地位、财产、名声方面的际遇,也包括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际遇,往往受制于外在、偶然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把握和支配.所以不应该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一个人真正能选择和把握的唯有对这一切外在际遇的人生态度。
⑦假如你明白了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人,懂得了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你就有了正确坚定的生活态度,不论成功与否,幸福与不幸,都可以乐不忘形,悲不失态,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并获得一种内在的自觉、充实和安详。一个社会如果这样的人多了,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和谐安康而有效率。
12、本文的论点是
13、根据文章内容,作者所提出的论点的个人意义在于①
古典文学中的道德亮点
(1)中国的古典小说名著,凡是使人读了觉得有生动性、有吸引人之处的,说来说去都必须有一点道德含量。易言之就是:多多少少要有个“道德亮点”。也许正因为那个、那些亮点,才使作品中的人物对读者有吸引力,觉得有愉悦性。也使作品中的那个人物、那些人物有了这样那样的光泽或光彩。即使品位极低甚而有恶性恶习的读者,一经读该书时读得上瘾,忘乎所以,也是由于在不知不觉中被人物身上的道德闪光照了一下,随之仰视一番。
(2)以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为例,假如《三国演义》用百分之百的笔墨去写战争的热闹,人与人的出色斗智,以及各式很有刺激性的打打杀杀,我看也很难赢得古今这么多读者。只因为作品中有了关羽的忠义,有了刘备的“携民而不弃”,有了诸葛亮的道德式智慧,才使作品被这样的亮点照亮了全篇。
(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极有超级本领的人,视上天入地、戏神诛鬼为常事。假如作者用百分之百的笔墨去写孙悟空的神通,分不出一点笔墨去写孙悟空的惩恶扬善之心,以及对师父的忠诚和对几位师弟的友爱,孙悟空也只能是“妖物”而不是“人物”,没有任何可爱处。是他身上的某些道德亮点,才育成了他的出色生动性。
(4)《水浒》中的最高英雄典型是武松,但打虎却不是他的最大亮点。最大的亮点是他的上好德行,如对哥哥的亲情,对恶徒的严惩,对弱者的同情和济助。基于这些亮点,才使他闪烁出了真好汉的夺目光彩。
(5)《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被一大群美女围着。但他对异性的爱,本质上是仁爱、宽爱、友爱、怜爱。仁厚之爱,平等之爱,博大之爱,是他身上的首要亮点。因此他的形象是立体的,是多元的,也是生动的。
(6)综观流传下来的其它古典小说如《封神演义》、《小五义》、《济公传》等等,其中的可读性也首先在于对“善”的弘扬和对“恶”的击打。
(7)总而言之,中国古典小说大都有德育含量,大都看重德育功能。后来的现代小说、当代小说,也很难例外。
(8)眼下的小说也如此。凡是尊重和强化道德亮点的作品,读者就会有较高的承认度。但遗憾的是,眼下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在追求亮点时追错追偏的也不乏,而且日益多些。例如,有的以“源于自我”、“表现自我”、“挖掘自我”、“写好自我”为作品的第一亮点甚而唯一亮点。这样的作品,即使再“亮”,也不能称之为“明亮”。
(9)当代文学(包括小说)的建设,虽然要寻觅的亮点很多,但确立好道德亮点,并强化这个亮点,毕竟还是重中之重。
(作者:毛志成,今晚报2006-11-08, 原文有删改)
11.《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的作者分别是
A.
C. 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曹雪芹
12.阅读第(8)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划线句中“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2)本段使用了
13、第(9)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抓住机遇
杨文展
①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汉字用两个字符来书写crisis这个英文单词,这是很有意思的。‘危’字代表着危险的意思;‘机’则代表着机会的意思。身处危机中,意识到危险的同时,不要忽略机会的存在。
②心理学家认为,“危险”是指对人构成威胁、让人产生畏惧惊恐等不良反应的人或事。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危险”的可怕不在于危险本身,而在于人们对危险的认知。例如,同样站在10米跳台上,训练有素的跳水运动员可以轻松地做出复杂的动作后入水;而对于患恐高症的人来说,光是走上10米跳台的过程都会让他两腿发软。
③所以,面对危险,首先要提醒自己:危险,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
④“危险”让人恐惧之处还在于它往往与失败、挫折、受伤等负面情绪紧密相连。所以,理性看待危险与失败的内在联系就是应对危险的第二招。
⑤斯蒂芬·霍金身患肌肉萎缩症已经数十年,他失去语言能力也已很长时间,只能通过一台特殊的电子设备才能与外界进行交流。他在一本书的前言中写道,当他得知自己患病时,情绪十分沮丧。但当他认真进行深思之后,却变得高兴,因为这正好能够让他专心致志于自己最具才能的事业。许多物理学家都因为来自外部世界的影响使他们偏离了自己的学术研究。霍金说:“我不会有比这更好的命运机遇了,对此我心存感激。”
⑥恐怕全世界不会有几个人会把这等重病看作是“命运机遇”的。
⑦这场病是一个足够大的危险吧?可是霍金却能把它看作是一种机会——甚至认为这是非常难得的好机会!与之相比,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危险”是不是显得很微不足道呢?那么我们如何从危险中抓住那转瞬即逝的机会呢?
⑧面对危险的第三招就是:用“两分法”看待危险,“逆向思维”寻找出路。
⑨用“两分法”看待危险,指的是任何事件都不会一味的是“好”或者是“坏”,既然如此,再“坏”、再可怕的危险本身就有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的“另一面”,找出这潜在的“另一面”,就是发现机会的转折点。
⑩西方有句俗语:上帝为你关上一扇窗,一定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我们中国也有句古诗:“山穷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去找一找那另一扇窗吧,那儿有你的出路,那儿就是你的机遇啊!人是在克服危机中成长的,人也是在寻找机遇中成长。
⑾下一次面对危机,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等式:危机=危险+机遇。
1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1)第⑤段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理性看待危险与失败的内在联系”的重要性。(3分)
(2)第⑩段中的“_______”上应填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这句句子与前一句句子都是作者运用的_______论据,借以论证______________(4分)
13、(1)联系全文,作者认为我们应对危险有三招,第一招为______________;第二招为______________;第三招为______________(6分)
(2)以上“三招”的由来与心理学关系密切,其中的第一招是缘于______________(2分)
14、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1、汉字用两个字符来书写crisis这个英文单词
11.(2分)(C)
12.(1)(3分)中国古典小说大都有德育含量,看重德育功能。
(2)(5分)例证(2分);有力地论证了凡是尊重和强化道德亮点的作品,读者就会有较高的承认度这一观点(3)
13、(4分)总结全文,卒章显志(2分);指出当代文学作品中也应该确立好的道德亮点,肩负起文学的道德责任,彰显德育功能(2分)
12、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3分)不知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其人生必然浑浑噩噩(3分)中国自古提倡做人立世,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3分)
13、可以自救、使自我完善;拥有正确坚定的人生态度;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获得内在的自觉、充实和安详(个人意义四点中写出三点即可)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社会一定会和谐安康而有效率(社会意义)(8分,每空2分)
11.(计2分,各1分)孟子,曹操
12.(1)(3分)人们对苦的东西往往避之惟恐不及,但又往往视苦如命。或:在某些时候,苦确实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更有些时候,人们竟然视苦如命。(2分)只答视苦如命。(1分)只答苦的复杂性,没有具体解说。(0分)人类从古至今最嗜好、最痴迷的三大饮料,就全都是“苦水”。
(2)(3分)人们对甜的接近也近乎是天生的(人们小时候喜欢甜的东西),当人们走向成熟之后(长大以后),对甜的东西却会逐渐疏远。
(3)(3分)一个人对苦与甜的感受也可以显示其审美价值。
13.(3分)苦之况味其实并非人的天敌,因为有了痛苦,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精神才变得坚韧敏锐(多答本句的后面一句不扣分)
14.(计5分,答“是”“否”1分,例子正确3分,语言表述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