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却绚烂的人生 ——读王新禧所译《徒然草 方丈记》有感

标签:
杂谈 |
或许受了鲁迅与周作人兄弟俩的影响罢,我对日本文学一向颇有好感,但却也实在谈不上有什么研究。以我平素的阅读经验,日本文学之特质有三,一曰无常感,二曰世间味,三曰对生命之执著,且此三者实三位一体,或曰一体而三面者也。
人生在世,生与死的问题是任谁都逃避不了的,自然也就成了哲学、宗教与艺术不得不直面并设法解决的两个问题。无常感、世间味、对生命之执著即是日本人,同时也是日本文学解决生死问题的方式。既深知生命之无常,却并不在永生的虚幻里求解脱,而是执著于现实的人生,这正是大和民族之可爱处。
别的不说,即日本民歌《樱花》的词曲就很足以见出生之无常、生之执著、活在当下与及时行乐的情思来。樱花的生命很短暂,恰如人生之无常。日本民谚曰,
“
樱花 7
日 ”
,即一朵樱花从开放至凋谢大约为 7 天,而整棵樱树从开花至全谢也不过 16
天左右。然当樱花绽放之时,其妩媚娇艳亦非常花可比,则恰如生命之绚烂与壮美。
小林一茶在《俺的春天》里记他的女儿聪女之死所写下的文字,读起来同样有听《樱花》一般的感觉:
“
她遂于六月二十一日与蕣华同谢此世。母亲抱着死儿的脸荷荷的大哭,这也是难怪的了。到了此刻,虽然明知逝水不归,落花不再返枝,但无论怎样达观,终于难以断念的,正是这恩爱的羁绊。诗曰:露水的世呀
/ 虽然是露水的世
/ 虽然是如此。
”
在这段文字里,人生无常之感与对生命之执著表现得尤其明显。
日本散文家永井荷风在《江户艺术论》一书中谈到日本民间绘画浮士绘时亦曰,
“
呜呼!我爱浮世绘。苦海十年为亲卖生的游女的绘姿使我泣。凭倚竹窗看着流水的艺妓的姿态使我喜。卖宵夜面的纸灯寂寞地停留的河边的夜景使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红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的,于我都是可怀的。
” 这难道不也是
“
无常感、世间味、对生命之执著 ” 的又一表现么?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
“
无常感、世间味、对生命之执著 ” 即是 “ 大和魂 ”
,因为它不但表现在日本人的文学与艺术之中,而且渗透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即便是出家人或隐士常常也不能例外
——
福州王新禧君新近所译的《徒然草 •
方丈记》一书即是如此,译者在序言中就此已有详细而到位的论述,笔者也就不在此多言了。
《徒然草》乃南北朝时期日本歌人兼好法师的随笔集,周作人及郁达夫二人皆曾介绍并翻译过其中的片断。周作人认为,
“
《徒然草》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是在于他的趣味性,卷中虽有理知的议论,但决不是干燥冷酷的,如道学家的常态,根底里含有一种温润的情绪,随处想用了趣味去观察社会万物,所以即在教训的文字上也富于诗的分子。
”
虽为出家人,吉田兼好对人生却有非常深刻的体察。《红楼梦》云,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徒然草》的好处即在于此。作为出家人和隐士,若太超然,则难免情思枯寂,了无生趣;若过于执著于现实的人生,则如何能欣赏生命之绚烂和华美
——
乃至人性的种种弱点。在超然与执著之间,兼好法师获得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这使《徒然草》成了一部最富人情味的作品。
《方丈记》是日本歌人鸭长明的随笔集。作者生逢乱世,命运多舛,迭遇天灾人祸、仕途失意。
50
岁时,鸭长明因失意出家,隐居于大原山,其结草庵而归隐的心情即寄托于《方丈记》之中。集中前一部分记述了平氏统治时期的天灾、人事之变,后一部分记述了作者的家系、出家隐居后的清贫生活。是故,前一部分常令人生出强烈的无常感与幻灭感,然而,在其后半部关于筑庵、闲居的叙述中,却分明见出一种生之执著。其
“ 方丈之庵
” 一段中云,
“
黄昏风吹枫叶,遥想浔阳江,乃效源都督弹奏琵琶。又有余兴,和松涛抚一曲《秋风乐》,再和水声操一首《流泉曲》。艺虽平平,却非为取悦人耳。自弹自咏,自养心性。
” 子曰
∶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此之谓也!
《徒然草 •
方丈记》一书的译者王新禧君,与我并无深交,甚至未曾谋面,故所知甚少。从他的博客里,我知道他是一位园艺师,尚未到而立之年,喜欢读书、翻译、写作,《徒然草
•
方丈记》是他所翻译的第九本书。日本的随笔,如明清的小品,最讲究笔墨的趣味,其翻译之难度可想而知。我所见过的日本随笔最好的翻译者,止有周作人与钱稻孙等屈指可数的几人;而王新禧君年纪轻轻,虽尚不足以与周钱诸人相比并,然能有如此文字功底,实在也是难能可贵
——
其间的艰辛,或许只有译者自己知道。或许,正如译者在博客中云, “
人生就是艰难的负重远行,一天一天的积累,积跬步方能致千里。谁当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当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
http://s14/middle/65c88b37gb481dc0f8a5d&690方丈记》有感" TITLE="无常却绚烂的人生 ——读王新禧所译《徒然草
书名:
出版时间: 2011 年 11 月
出版社:
ISBN
:
定价:
内容简介
《徒然草》是一部内容广博的散文随笔。作者吉田兼好将一生的丰富阅历和明达见识融入到简短随性的文字中,既有处事警语、经验感悟,又不乏奇闻逸事、四时风物。当这幅由 243 段短文构成的长卷缓缓展开时,日本镰仓末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吉田兼好汰尽浮华的禅悟之心跃然纸上。
《方丈记》成书于 1212 年,被誉为日本隐士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作者鸭长明回忆生平际遇、叙述天地巨变、感慨人世无常的随笔集。这部作品对日本的文学、历史、思想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被日本珍视为文化瑰宝。
作者简介
《徒然草》的作者吉田兼好( 1283~1350 ),是日本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歌人、随笔作家。他出身望族,精通儒、佛、老庄之学,以歌人身份活跃于文学领域。赏识他的后宇多上皇驾崩后,年约三十的兼好旋即遁世出家。兼好出家后,云游四方、大长见识。其作品除《徒然草》外,尚有和歌集《兼好法师集》。
《方丈记》的作者鸭长明生于 1155 年,是古日本著名的歌人、歌论家、随笔作家。因和歌和琵琶双艺皆臻,被后鸟羽上皇提拔。生逢乱世,又迭遇天灾人祸、仕途失意,遁入深山,至死不出。
精彩试读
序段
第一段
生于此世之人,欲求实多。御门之御位固已尊崇至极,竹园生之末叶,亦非人间凡种,皆高不可攀。如摄政、关白者,列位群臣之首,自是不敢奢求;即便是跻身内廷、称为“舍人”的寻常臣子,也不可小觑。其子孙纵然没落,而高姿雅韵不减。与之相较,稍稍逢时得志,便自大骄矜、目中无人者,由旁人冷眼观之,实不值一哂也。
人品姿容本系天生,而心性却可精益求精于贤之更贤。容颜、心性俱佳者,若不学无术,又与貌丑品劣者为伍,甚至于反不如此辈而为其所制,则着实遗憾也!
男子之最可贵事,在于经书实学、善作文、通和歌、晓管弦之道,谙熟典章制度及朝廷礼仪,足以为他人楷模表率,方称上品。书法工整,笔走龙蛇而挥洒自如;音声出众,善歌精韵而切中节拍。逢人劝酒,若固辞不免,亦能推杯换盏,尽力应酬。似此等,方为好男子。
第二段
忘却上古圣代之善政,不解民间愁苦、国家凋敝,只知穷奢极欲,妄自尊大者,凡事必暗昧不明。
九条殿遗诫有云:“始自衣冠及于车马,随有用之,勿求美丽。”顺德院亦曾记禁中诸事,云:“天皇着衣,以疏简为美。”
第三段
霜露侵衣、漂泊无定,心怀双亲训诫、忧心世人讥谤,忐忑不安、片刻无宁,以致独寝孤枕、夜不成寐。如此度日,方有趣致。
然,亦不可一味沉溺女色。须令女子知晓,己身非轻易苟合之辈,斯为上佳。
第四段
第五段
人逢不幸而愁闷苦恼,以致落发出家、遁入空门,实乃草率之举。何不闭门独处,似在非在,于心无杂念中安然度日,更为适宜。
显基中纳言曾云:“愿得无罪而赏配所之月。”此语吾深有同感。
第六段
身份无论高贵或是卑微,总以无子嗣为妙。
如前中书王、九条太政大臣、花园左大臣等,皆愿一族血脉绝于己身。染殿大臣亦借《世继翁物语》言道:“若无子孙则为善事。后代顽劣,大是不妙!”圣德太子生前督建陵寝时也有言:“此处当断,彼处应切,如此方能绝嗣!”
第七段
观诸世间众生,以人寿最长。蜉蝣朝生夕死,夏蝉不知春秋。倘能淡然豁达、闲适悠游,则一载光阴亦觉绵绵无绝;若贪得无厌、常不知足,则纵活千年,亦不过短似一夜梦幻。人生如寄,不得久住于世,徒然而待姿容老丑,有何意义?“寿则多辱”,年四十之内辞世,最是佳妙。过此年寿,便将忘却老丑,渐无自惭形秽之思,一心混迹人丛,抛头露面;待到夕阳暮年,又宠溺子孙,奢愿长寿以见彼等出人头地。似这般希图凡尘名利,全不懂人情物趣,耄耋丑态,流于下品。
第八段
衣裳所添之薰香,不过暂附其上,明知香难持久,却抵不住芬芳诱人,闻着不由心猿意马。昔有久米仙人,见河边浣女胫白如雪,遂失神通。盖因女子手足洁美、光泽丰凝,非同凡色。故惑人下坠,也自有其理。
第九段
女子美发,最惹人注目。而人品、气质等,即便未见其面,仅隔障晤谈,数语间亦可知悉。
但凡女子媚态,哪怕寻常举止便足令男儿心魂摇荡。而女子寝不安枕,乃至于轻抛贞洁、自荐枕席,甘忍骂名,皆因色欲迷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