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亲情诗文选》应征作品之一八一: 甘肃路金明的散文作品
(2014-03-22 18:04:30)
标签:
亲情诗文选应征作品一八一号 |
分类: 我的散文随笔杂记 |
疼我的母亲走了
甘肃路金明
母亲走了,永远地走了!
北风萧萧,天寒地冻,霜花满树。二〇一二年农历十月二十七日,母亲走完了人生七十二年的旅程,驾返瑶池,和我们永别了。几天来,我肝胆俱裂,泪如泉涌,悲痛欲绝。往事历历在目,不由浮现眼前。
记得小时候,我三弟、五弟身患重病,当时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是母亲和父亲抱着我弟弟步行几十里,到处求医。天黑了,一盏昏暗的小煤油灯照着破旧的、黑黑的窑洞,父亲为三弟、五弟的治病愁肠寸断,母亲坐在炕头上哭泣,晚上彻夜守护,白天到处求医,硬是把我两个弟弟的生命挽了回来;曾记得,当年大集体时,由于家中人多劳少,母亲又常年患胃病,年终生产队决算时,我家仅仅分得一斤小麦,我用帽子端回,母亲看了后,面对五个不谙世事,等着吃好的过年的儿子,母亲强咽泪水,为了不让孩子精神短缺,母亲东挪西借,让父亲翻山越岭,远去几十里外的亲戚家借回了十斤麦子,母亲一晚上没有合眼,抱着磨辊用石磨推出了几斤细面,仍然给我们做出了纯香可口的年夜饭,使我们过了一个快乐的年;曾记得,为了生计,我继续上学,当时只有十几岁的二弟,初中未读完就辍学远去千里之外创业,过了几年,我三弟、四弟、五弟相继辍学出外打工,母亲天天哭泣,我知道这件事母亲很揪心。每当母亲听说几个儿子在外露宿街头,饱受饥寒,母亲伤心至极,心急火燎;每当我二弟从外地寄回用汗水换来的钱或捡拾的衣服鞋袜,母亲总是暗自流泪;每逢寒冬腊月,母亲掰着指头,算着日子,望眼欲穿地盼着儿子归来。母亲虽然没有文化,却天赋聪颖,朴实能干;工于针线,擅长茶饭。那时候生活虽然极其困难,母亲还是用破旧的衣裳和棉絮给我们在煤油灯下做成了“三片鞋”、“棉窝窝”,让我们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虽然那时候,母亲身体欠佳,但还是为了落些麸皮红面,填抱我们的肚皮。为了让我们吃一点残羹剩饭,母亲一个人包揽了生产队的管饭点。有时吃饭的人多,母亲一个人擀十几案子梢子面,蒸七八锅白蒸馍,常常一天下来,汗水湿透衣衫,累的趴在案板子上睡觉。母亲炒的土豆丝香喷喷,摊的煎饼软酥酥,擀的梢子面细如长丝、真正是放在锅里莲花转,挑在筷子上一根线,煎得梢子汤满园飘香,凡在家里吃过饭的客人都赞不绝口。母亲教子特别严厉,每逢管官饭时,总教我们弟兄五个依次靠榄槛坐着,一声不吭,眼巴巴地等到客人吃完走了,母亲才给客人饱餐后剩下的一点点残羹剩饭分给我们,让我们在极其困难的年月里享受到了难得的美味。
“一生一世日月长,云卷云舒两相忘;若问人间谁最苦?最苦莫如老爹娘”。记得一到秋冬季,母亲每天总是挑一担大笼框,手里拿着扫帚,跑变了老家山山卯卯、沟沟岔岔,地上的枯叶柴草,半崖上的枯枝柴棍,母亲能拾的都尽拾到笼框,每担柴都压得瓷瓷实实。一担百十斤的土柴草,母亲往往从十多里的沟底担回家,肩膀磨得脱了一层又一层的皮,尤其双手皺裂,血迹斑斑,有次,我周末回家,到了傍晚还不见母亲回来,我急了,叫上大弟到母亲常去的沟里去寻母亲,羊肠子的小道上只见到一个翻了的笼框,我们兄弟知道情况不妙,都大声哭着叫妈妈,儿子凄凉、几近绝望的哭喊声响彻荒沟,好不容易走到沟底,才发现母亲躺在一条水渠里,满脸是血,浑身湿透,全身冰冷,弟弟哭着喊着,已经懂事的我忙掐住母亲人中,好大一会儿,母亲这才有了口气,她看着我俩,说啥都要站立起来,我和弟弟扶起母亲,但母亲说啥也站立不稳,我们只好扶着母亲,深一脚浅一脚的摸爬着回到家里。事后才知道,母亲担着大笼框上山的时候,一脚没踩稳,滚下几十米的沟底,脚腕脱臼,但还是挣扎着和我回到家。就这样,母亲起早贪黑,摸打滚爬,硬是用双手和肩膀拾回来一个柴草摞,年年如此,让我们在严寒的冬季有了取暖的热炕。记得我十二岁时的秋天的一个晚上,母亲突然胃病发作,疼得在土炕上直打滚,我和父亲用架子车将母亲拉倒十多公里外的镇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是急性肠梗阻,若稍微来迟就会有生命危险,母亲做了手术,只在医院待了两天就要回家,她说自己身体没有那么金贵,工分挣不下,娃娃就缺吃了,回到家里,在伤口没有痊愈的情况下,第四天就出工挣工分了。为了弥补一家七八口人的吃饭问题,每到夏收关键时刻,母亲偷偷地去山区亲戚家里撵场收麦,期间所受的酷热、辛酸只有母亲知道,撵场十几天,报酬就是挣回一斗小麦给自己嗷嗷待乳的五个儿女吃。母亲一辈子生了五个儿子,在缺吃少衣的年代里,她受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啊。那时没有理发的推子,更谈不上电推子,我打记事起,刚强的母亲为了不求他人,她自己硬是学会了剃发手艺,一直用剃发刀给我们兄弟五个剃发,一直剃到我高中毕业,几个弟弟相继外出打工,母亲才停止这项工作。母亲忙了白天忙晚上,白天在生产队出劳挣工分,晚上借着昏黄的煤油灯缝缝补补,一忙一个通宵。有好的,母亲从不吃一口,全部给了我们兄弟吃。由于母亲风里来雨里去,操劳过度,使母亲积劳成疾,早早就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糖尿病。岁月流失,我们相继长大成人,母亲和父亲又靠踏债累帐为我们完了婚。晚年的母亲随着我们兄弟相继成家立业,家里经济情况好转,几个弟弟对母亲照顾有加,尤其远在青海的二弟年年月月给母亲寄零花钱,我也时时关心照料母亲,可母亲从不乱花一分钱,但是只要左邻右舍谁家有难事,母亲都尽力解囊相帮。母亲在左邻右舍眼里,是“刀子嘴、豆腐心”,多年来,村邻亲戚东家请女红,西家顾白事,亲友遇到困难,母亲总是菩萨心肠,尽力相助。在亲戚朋友圈里,母亲留下了极好的口碑。母亲临终时,省吃俭用积攒了六万六千元,儿子五人,孙子孙女十三人,母亲提前装好,临终时,母亲撑着等着儿女们归来,每人准备了一份,当最小的儿子从四川赶回叫了一声妈后,她依依不舍地为儿女们流下最后一滴眼泪,才安详地合上眼睛,永远离我们而去。
母亲一生受尽千辛万苦,正逢盛世苦尽甘来的时候,正值我们在事业上各有所成的时候,母亲却静静地走了,我们忽然想起还有许多话没有对母亲说,有许多事没有为母亲做到,每当想起,每当睡梦中惊醒,我们心如刀割。在老家新建的宅院里,县城的楼房里,以后还有谁在翘首期望我们的归来?还有谁能泪眼相送我们的远去?逢年过节,我们再也不能偎依在母亲的身边说说笑笑、热热火火,再也看不到母亲和蔼可亲的笑容,从此以后,再有谁来操心牵挂我们?……
母亲,子孙们永远爱着您,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简介:路金明,男,大学本科程度,甘肃省正宁县水务局局长,业余爱好写作和书法,有几十篇作品在省市报刊发表。
北风萧萧,天寒地冻,霜花满树。二〇一二年农历十月二十七日,母亲走完了人生七十二年的旅程,驾返瑶池,和我们永别了。几天来,我肝胆俱裂,泪如泉涌,悲痛欲绝。往事历历在目,不由浮现眼前。
记得小时候,我三弟、五弟身患重病,当时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是母亲和父亲抱着我弟弟步行几十里,到处求医。天黑了,一盏昏暗的小煤油灯照着破旧的、黑黑的窑洞,父亲为三弟、五弟的治病愁肠寸断,母亲坐在炕头上哭泣,晚上彻夜守护,白天到处求医,硬是把我两个弟弟的生命挽了回来;曾记得,当年大集体时,由于家中人多劳少,母亲又常年患胃病,年终生产队决算时,我家仅仅分得一斤小麦,我用帽子端回,母亲看了后,面对五个不谙世事,等着吃好的过年的儿子,母亲强咽泪水,为了不让孩子精神短缺,母亲东挪西借,让父亲翻山越岭,远去几十里外的亲戚家借回了十斤麦子,母亲一晚上没有合眼,抱着磨辊用石磨推出了几斤细面,仍然给我们做出了纯香可口的年夜饭,使我们过了一个快乐的年;曾记得,为了生计,我继续上学,当时只有十几岁的二弟,初中未读完就辍学远去千里之外创业,过了几年,我三弟、四弟、五弟相继辍学出外打工,母亲天天哭泣,我知道这件事母亲很揪心。每当母亲听说几个儿子在外露宿街头,饱受饥寒,母亲伤心至极,心急火燎;每当我二弟从外地寄回用汗水换来的钱或捡拾的衣服鞋袜,母亲总是暗自流泪;每逢寒冬腊月,母亲掰着指头,算着日子,望眼欲穿地盼着儿子归来。母亲虽然没有文化,却天赋聪颖,朴实能干;工于针线,擅长茶饭。那时候生活虽然极其困难,母亲还是用破旧的衣裳和棉絮给我们在煤油灯下做成了“三片鞋”、“棉窝窝”,让我们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虽然那时候,母亲身体欠佳,但还是为了落些麸皮红面,填抱我们的肚皮。为了让我们吃一点残羹剩饭,母亲一个人包揽了生产队的管饭点。有时吃饭的人多,母亲一个人擀十几案子梢子面,蒸七八锅白蒸馍,常常一天下来,汗水湿透衣衫,累的趴在案板子上睡觉。母亲炒的土豆丝香喷喷,摊的煎饼软酥酥,擀的梢子面细如长丝、真正是放在锅里莲花转,挑在筷子上一根线,煎得梢子汤满园飘香,凡在家里吃过饭的客人都赞不绝口。母亲教子特别严厉,每逢管官饭时,总教我们弟兄五个依次靠榄槛坐着,一声不吭,眼巴巴地等到客人吃完走了,母亲才给客人饱餐后剩下的一点点残羹剩饭分给我们,让我们在极其困难的年月里享受到了难得的美味。
“一生一世日月长,云卷云舒两相忘;若问人间谁最苦?最苦莫如老爹娘”。记得一到秋冬季,母亲每天总是挑一担大笼框,手里拿着扫帚,跑变了老家山山卯卯、沟沟岔岔,地上的枯叶柴草,半崖上的枯枝柴棍,母亲能拾的都尽拾到笼框,每担柴都压得瓷瓷实实。一担百十斤的土柴草,母亲往往从十多里的沟底担回家,肩膀磨得脱了一层又一层的皮,尤其双手皺裂,血迹斑斑,有次,我周末回家,到了傍晚还不见母亲回来,我急了,叫上大弟到母亲常去的沟里去寻母亲,羊肠子的小道上只见到一个翻了的笼框,我们兄弟知道情况不妙,都大声哭着叫妈妈,儿子凄凉、几近绝望的哭喊声响彻荒沟,好不容易走到沟底,才发现母亲躺在一条水渠里,满脸是血,浑身湿透,全身冰冷,弟弟哭着喊着,已经懂事的我忙掐住母亲人中,好大一会儿,母亲这才有了口气,她看着我俩,说啥都要站立起来,我和弟弟扶起母亲,但母亲说啥也站立不稳,我们只好扶着母亲,深一脚浅一脚的摸爬着回到家里。事后才知道,母亲担着大笼框上山的时候,一脚没踩稳,滚下几十米的沟底,脚腕脱臼,但还是挣扎着和我回到家。就这样,母亲起早贪黑,摸打滚爬,硬是用双手和肩膀拾回来一个柴草摞,年年如此,让我们在严寒的冬季有了取暖的热炕。记得我十二岁时的秋天的一个晚上,母亲突然胃病发作,疼得在土炕上直打滚,我和父亲用架子车将母亲拉倒十多公里外的镇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是急性肠梗阻,若稍微来迟就会有生命危险,母亲做了手术,只在医院待了两天就要回家,她说自己身体没有那么金贵,工分挣不下,娃娃就缺吃了,回到家里,在伤口没有痊愈的情况下,第四天就出工挣工分了。为了弥补一家七八口人的吃饭问题,每到夏收关键时刻,母亲偷偷地去山区亲戚家里撵场收麦,期间所受的酷热、辛酸只有母亲知道,撵场十几天,报酬就是挣回一斗小麦给自己嗷嗷待乳的五个儿女吃。母亲一辈子生了五个儿子,在缺吃少衣的年代里,她受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啊。那时没有理发的推子,更谈不上电推子,我打记事起,刚强的母亲为了不求他人,她自己硬是学会了剃发手艺,一直用剃发刀给我们兄弟五个剃发,一直剃到我高中毕业,几个弟弟相继外出打工,母亲才停止这项工作。母亲忙了白天忙晚上,白天在生产队出劳挣工分,晚上借着昏黄的煤油灯缝缝补补,一忙一个通宵。有好的,母亲从不吃一口,全部给了我们兄弟吃。由于母亲风里来雨里去,操劳过度,使母亲积劳成疾,早早就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糖尿病。岁月流失,我们相继长大成人,母亲和父亲又靠踏债累帐为我们完了婚。晚年的母亲随着我们兄弟相继成家立业,家里经济情况好转,几个弟弟对母亲照顾有加,尤其远在青海的二弟年年月月给母亲寄零花钱,我也时时关心照料母亲,可母亲从不乱花一分钱,但是只要左邻右舍谁家有难事,母亲都尽力解囊相帮。母亲在左邻右舍眼里,是“刀子嘴、豆腐心”,多年来,村邻亲戚东家请女红,西家顾白事,亲友遇到困难,母亲总是菩萨心肠,尽力相助。在亲戚朋友圈里,母亲留下了极好的口碑。母亲临终时,省吃俭用积攒了六万六千元,儿子五人,孙子孙女十三人,母亲提前装好,临终时,母亲撑着等着儿女们归来,每人准备了一份,当最小的儿子从四川赶回叫了一声妈后,她依依不舍地为儿女们流下最后一滴眼泪,才安详地合上眼睛,永远离我们而去。
母亲一生受尽千辛万苦,正逢盛世苦尽甘来的时候,正值我们在事业上各有所成的时候,母亲却静静地走了,我们忽然想起还有许多话没有对母亲说,有许多事没有为母亲做到,每当想起,每当睡梦中惊醒,我们心如刀割。在老家新建的宅院里,县城的楼房里,以后还有谁在翘首期望我们的归来?还有谁能泪眼相送我们的远去?逢年过节,我们再也不能偎依在母亲的身边说说笑笑、热热火火,再也看不到母亲和蔼可亲的笑容,从此以后,再有谁来操心牵挂我们?……
母亲,子孙们永远爱着您,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简介:路金明,男,大学本科程度,甘肃省正宁县水务局局长,业余爱好写作和书法,有几十篇作品在省市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