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山市保安乡仙霞关仙霞古道旅游 |
分类: 旅游 |
仙霞关,位于浙江省江山市保安乡南仙霞岭上,1100多年前,黄巢挥戈南下,在浙、闽之间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条仙霞古道。北起浙江江山,南至福建浦城,全长120公里,因纵贯仙霞岭而得名,这条古道因战事而起,却因商贸而兴。到了明清,原本承担军事功能的古道,逐渐发展为一条成熟的商贸运输线,仙霞古道也迎来了全盛时期。重走这条仙霞古道,成为一些驴友心目中的经典徒步路线。

沿千年古道登仙霞关,在不到仙霞关第一关约百米远的地方,有一座一米来宽的小石桥。而所谓的桥,只不过是在宽一米的溪流上,平铺了四块青石板而已,看上去极普通。只见桥头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落马桥”及一段文字。据说1942年8月1—7日,国军为阻击“浙赣会战"中欲向福建流窜的日军,在仙霞关据险布防。日军从8月1—3日攻了三天三夜,竟也不能攻破仙霞关,日军队长十分奇怪,亲自骑马前往关前察看,不料刚到此桥便被子弹击中,滚下石桥,该桥由此而得名“落马桥”。这次持续了7天的激战,据当年抗战的国军49军105师副师长刘汉玉的《回忆录》记载,仙霞关战役日军伤亡千余人。

从仙霞关景区入口沿古道走十多分钟,就来到第一关。仙霞关不是一个单一的关,它是由一个“关群”组成。共有四个关,东北和西南各两关,皆以条石砌成。每一关都建于山势险要之地,关与关之间只有一条麻石铺砌的古道相连,是战略要地。

仙霞关的第一关,最为雄伟,关隘宽大,可重兵防守。关墙上和长城一样建有墙洞,可以伏击来敌。关门两边都是高山,若关门紧闭,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关前立有四块石碑:右一为“仙霞关”石碑刻,右二已残缺不全了,石碑磨得光滑连字迹都已看不清了,据说是宋代遗物,记载宋代仙霞古道重修历史。

左边两块石碑,一块刻的是“仙霞关--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块刻的是“黄巢起义迹史--仙霞岭简介”,内容如下:仙霞关位于仙霞岭南段,距江山县城约百里,关道险峻陡峭。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黄巢于山东率农民起义,攻取河南。乾符五年,十万义军乘虚渡江南下,破江西鄱阳、上饶,后攻宣州不克,乃引兵转战浙西,更取道仙霞岭,刊山开道数百里,入闽取建州。此岭遂成浙闽往来之要冲,后人在山道上建有四道关卡。

据传,“潇潇亭”亭名取自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咏竹诗》。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而以画竹为主,取其“百节长青,四时不谢”之意,与郑板桥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以竹为精神寄托,度过了虽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


碑廊长约50余米,其中依次陈列着23块诗碑,镌刻着20篇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名士过仙霞岭所留的诗文,诗碑由国内30多位书法名家书就,书体融汇了篆、隶、楷、行、草等,雕刻刀法细腻,真实地展现了诗歌之路的风采。先贤隽永的诗文与现代大师精湛的书法交相辉映、互为映衬,在历史、雕刻、艺术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