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徽家朋乡尚村粉墙黛瓦旅游 |
分类: 纪实摄影 |
尚村之旅,原本不在行程中,在磡头村和村民闲聊中得知,第二天尚村会有一场民间传统表演,于是,第二天吃过早餐,开车去了尚村,结果,去了以后什么也没看到,表演活动改期了。在尚村逛了一圈,收获还是蛮大的。跟着我的镜头去看看,一个老徽州罕见的多姓氏千年古村落——尚村。

这个叫尚村的古村落,古时还有一个非常雅致村名,称为“砚瓦村”。即家家有砚瓦,户户有毛笔的意思,可见文风之鼎盛。尚村虽然没有出过非常显赫的名人,但却十分注重文化教育的普及,据说很大程度是受外来人口迁徙的影响。

尚村的形成大致可溯源千年,唐末中原战乱,各士族大户迁入皖南徽州,因尚村地处偏僻,仅溪流和小道与外界相连,加上村后群峰起伏、悬崖峭壁林立,有险可守,而且这里景色旖旎迷人,如秘境之地,是典型的世外桃源。一些士族姓氏选择此地,陆续迁入……形成皖南罕见的多姓氏的千年古村。

地处深山的尚村山多田少,粮食难以自给自足。为了给家里省下一口粮食,多年来,村人大多给孩子安排了两条出路,一条是通过读书走出去“吃官饭”;另一条是从小就拜师学艺,当自成一体的匠人,吃“手艺饭”。村里的工匠多,在老徽州也是出名的。

许多工匠走村串户,用他们精湛的技艺挣得微薄的工钱,并换得一日三餐,算下来,一个匠人一年中也为家里省下不少口粮,如今村内仍延续有铜匠、木匠、箍桶匠等三十多种匠人,这些匠人目前还有不少仍然穿行于各村之间,传承老徽州的工匠技艺,并为乡人带来快捷方便的服务。

打水坑,原名全称“后门头担水坑”,千百年来一直是尚大半村户的饮用水源。打水坑,位于村东北,这里常年溪水潺潺水。尚村的先人们利用天然水源,破石而建,分里井、外井和下井,并立各井条规:里井,早八点前,仅限舀取饮用水,八点过后,方可用来洗茶具等零污染用品;外井,用于洗菜、洗衣;下井,用于洗刷夜盘和农具,井井有条,井然有序,井兮其有理也!

“担”改“打”,源于明万历年间,时夏,久旱无雨,担水坑虽没断流但不再满溢。一天,时任村长里正及时平息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抢水械斗,为光大和谐村风,脱口而出:“今天担水险打,此坑应称打水坑。”从此,具有警示作用的名字“打水抗”就被叫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