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广西贺州黄姚古镇龙爪榕青石板带龙桥 |
分类: 纪实摄影 |

邮票中的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东北部,是广西贺州市最出名的景点之一。黄姚古镇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因为古镇上黄、姚两姓最多,所以被称为黄姚。经过不断的发展,黄姚古镇于清朝初年走向鼎盛。现在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古镇”之一。
2021年3月13日下午14:55达到黄姚古镇,古镇景区外新建的一座仿明清建筑风格的牌楼,把旅游大巴全部拦在了景区外围,从牌楼步行到古镇区大约10分钟。

顺着宽敞的马路来到古镇前的广场,广场一侧为钱兴烈士雕像(1909.6~1948.11),钱兴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早年参加革命,任中共广西省第一任工委书记。于1948年11月,在敌人围剿袭击中不幸壮烈牺牲。
黄姚古镇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在古建筑群日渐消失的今天,黄姚古镇还完整地保存着300多座明清建筑。江水环绕、亭台楼阁,青石街巷、楹联处处,岁月让诗意密密交织其中。

黄姚古戏台在黄姚古镇大门旁,戏台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为砖木结构,戏台两侧柱上有楹联一幅:“闻其声乐则生矣不妨既谒耳力;观其色人焉庾哉正须继以心思”。屏风上悬挂“可以兴”匾额,是清乾隆年间举人林作楫所题。
黄姚古镇大门对面的古氏宗祠
从古戏台的入口进入古镇,给人有着不一样的感觉。首先看到的是两棵巨大的龙爪榕树,遮天蔽日,古树长在石头上,形似龙爪,令人称奇,已有850多年的树龄,见证了这个村子的发展繁荣。

“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了黄姚古镇的独特景观。这座佐龙桥建于清乾隆2年(1737),至今已有276年历史。桥上建有佐龙亭,走进亭内,亭天花板画的是一幅奇怪动物图案,叫“鸢飞鱼跃”。鸢,代表老鹰。它鱼头鸢身,表示一种民间抽象化的吉祥物,当地人称其为福鼠,寓意“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五谷丰登”。
据说,著名的龙爪榕,是当年拍摄释小龙《夺宝奇兵》的外景地。
石跳桥是黄姚古镇中最具特色的桥,由31个石头墩子排列而成,高石墩露出水面,矮的石墩埋在下面,起到支撑固定作用。31个石墩间距按人行走步伐排列,既方便人行,又不影响泄洪。在阳光下,石跳桥会呈现出朦胧的紫色,分外美。

“亦孔之固”是黄姚众多门楼之一,门楼高6米、宽4米,为两层建筑,上层是守望放哨,墙上有枪孔,下层可行人通过。“亦孔之固”意为“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亦孔之固”门额是黄姚书法家临贡廷所题字,对联为“珠水横襟无限碧,武山隔岸有余青”。
古镇目前有8条石板街,每条街都各有特色,街道全部用黑色石板镶嵌而成。镇内建筑按九宫八卦阵式布局,房屋多为两层砖瓦结构,制作精美,工艺高超,构成古镇独特的风貌。
街上鳞次栉比的商店,门面里边有当地特色的小吃品种,食品琳琅滿目、滿足来古镇的游客各种需求和品味。
石板街是黄姚古镇建筑的精华,这是我看到的最漂亮的石板街,特别是雨后的石板光滑油亮,很有韵味。
清晨,古镇上特别安静,微风还带有一丝凉意。商铺未开门,几乎不见游人,此时此刻,我们遇见了一个最安静的黄姚。

“鲤鱼街”的路面上,青石板中间有一块奇石,形状酷似一条鲤鱼——眼睛、鳞片、尾鳍,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据说古时候,工匠们在铺砌石板街时,遇到了一块突起的天然岩石,于是他们将这块石稍加修饰,凿成了这条长约2尺的鲤鱼,称之为“盘道石鱼”,这条街也叫“鲤鱼街”。
位于黄姚古镇新兴街北端的梁氏宗祠,建于清康熙年间。黄姚古镇有八大姓九大宗祠,姓氏宗祠有:“黄氏宗祠、吴氏宗祠、叶氏宗祠、劳氏宗祠、莫祠宗祠、梁氏宗祠、古氏宗祠、郭氏宗祠、仙山莫公祠、天佑古公祠”。

带龙桥,是古镇15座古桥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古镇地标性景观。带龙桥以青石板为材料,由两个桥拱组成,桥面用腰形铁块连锁的石板,拱桥呈半月形横跨在新兴街东南的小珠江上。带龙桥是镇上行人来往的通道,此处风景幽美,吸引了众多镜头和画者,电影《面纱》就曾在此取景。2016年5月19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镇二》特种邮票,其中一枚就选用带龙桥作为题材。

2016年5月19日“世界旅游日”当天,国家邮政局在黄姚古镇举行了“2016年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暨黄姚古镇邮票全国首发式和亚洲集邮文化展活动”,发行了包括广西贺州黄姚古镇在内的《中国古镇(第二组)》6枚邮票。

带龙桥位于古镇的核心位置,带龙桥旁边怪石嶙峋,左边桥头下有一处酷似蛇头的石头,蛇又称小龙,可能因此才叫带龙桥。一条清澈的溪流从桥下穿过,桥头有许多售卖当地特产的村民,岸边有写生绘画的老者,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

在一块大石依墙而出,形态像一条出洞的蟒蛇,称“南蛇出洞”。当地的老人说,当年有人企图破坏这条蛇,把房子建在了蛇头上,第二年房子就塌了。当地人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拥有灵魂和情感的,要顺其自然而不能破坏它。此石与龟石隔江相望,恰在真武山下,传说是真武帝左踏南蛇右踏龟。是黄姚古镇代表性景点之一。
古民居墙上还能依稀见到文革期间遗留下的毛主席画像。

东门楼在中兴街,建于清初,乾隆间重修。是黄姚单座城门楼,平面为正方形,砖瓦结构。历史上是进出黄姚的门户,因此黄姚清朝时是湘西、桂北出海通道的名镇。门楼不大,却进可攻退可守,其上的对联更彰显了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东门楼外有一棵“夫妻榕树”,原是两棵榕树,树冠4亩,其根却已紧抱相拥,像一对恩爱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