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浙江塘栖古镇广济桥京杭大运河旅游 |
分类: 寻古访胜┈┈游记 |
提起塘栖古镇,可能熟悉的人不是很多。而我,因为妻子的舅舅家就住在古镇上,经常去也就熟悉了。这次和摄友一起去超山探梅,借吃午饭时机,又逛了趟塘栖古镇。让我惊讶的是刚放完年假,古镇上还是涌进了那么多中外游客,呈现出人潮汹涌,人挤人的热闹场景。

塘栖古镇位于杭州余杭境内,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起点。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三次是在这里登陆。著名文学大师丰子恺先生曾对她作出如此评价:“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

塘栖古镇其实不大,过了广济桥,左边是北圣堂街(又名水北西街),右边是水北街,两边都不过几百米。这条步行街就是从广济桥过河以后的那条街,街面也不算宽,小吃琳琅满目,有传统特色小吃粢毛肉圆,椒桃片、麻酥糖、麻糕、年糕、干菜饼等,都是塘栖当地的土特产,还有豆沙的、枣泥的、香肠的、咸肉的等各种馅料的甜的或咸的粽子,惹得同游的吃货们不时被勾引得驻足品尝,或干脆解囊购买。
坐落在老街北端的永财糕点也很有地方色彩,规模也不小,店面也有些特色。

西姚宅塘栖故事馆,为三间二层的清式建筑,占地约540平方米。姚氏祖籍余姚,从事榨油业,早在清朝太平军驻塘栖以前,就已经开设油车,几度兴衰。在人称“六老爷”又谓“姚皇帝”时期,是姚氏鼎盛期,后在民国初,又在此地重新开张“乾泰新”油坊。

塘栖的廊檐街,在靠河的一边建有“美人靠”与廊檐街相配套,颇具特色。这些“美人靠”,其实是一长溜独特的木制长椅。这长椅塘栖人最早是唤作“米床”的,因为它最初并不是给行人停留歇脚的,而是为塘栖米市服务的。塘栖曾经是方圆百里盛极一时的著名米市,街上处处都是米行,米行进出货都离不开各种船只,这沿河的长椅便成了收米和卖米的经营场地,商家在上面堆放一些笆斗米袋之物,故将它称之为“米床”。

儿时岁月,模拟了旧时光里的场景,老式自行车后载着雪糕箱,让人一下子穿越回到了小时候,仿佛听到夏天卖雪糕的叫卖声。骑车卖雪糕的已经留在了过去,尽管如此,那些远去的叫卖,给大家童年时代带来的欢乐和梦想,早已深扎在人们的记忆里。
水北街116、117号是“聚源昌”字号,白墙上写着“聚源昌”、“藕粉”、“糖色”7个大黑字最引人注目。门前靠河的石阶貌似以前的码头,可停船装卸货物。据说当年这里是囤积粮食的仓库,为杭州市供应。
塘栖古镇御碑码头。御碑码头牌坊矗立在运河之畔,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三次是在这里登陆。为保护乾隆御碑,兴建了御碑亭、御碑公园和御碑码头,成为塘栖运河的一个亮点。
乾隆御碑位于水北街原杭州水利通判厅(添设府)内。至民国初,府址被毁,而碑尚存,由崇裕丝厂首任厂长卢锦江建卢宅内时,将碑砌入墙内,幸以保存下来。乾隆御碑通高5.45米,其中碑额高1米,宽1.5米,额上刻有双龙戏珠的浮雕;碑高3.35米,宽1.4米,厚0.5米;须弥座出土高1.1米,宽1.8米,厚0.8米。碑正文429字,款10字,碑文四周镌有云龙纹。其内容为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帝南巡,查得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皇粮情况,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江省未予拖欠,为表彰浙江省,特免去地丁钱粮30万两,将“圣谕”刻于石碑,晓谕官民。
坐落在御碑码头边的这座教堂,据说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苏格兰传教士金·乐德创办了塘栖耶稣教总堂。现在教堂的外墙和窗门都重新修缮过了,也让这座古老的教堂少了沧桑感。
如今的塘栖古镇已成为旅游胜地,水北风情特色街、沿河美食街吸引着许多游客前往。你也可以选择在某一天来塘栖古镇,在靠河的“美人靠”坐坐,钻钻弄堂走走市桥,体会一下古镇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