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苏昆山锦溪张家厍村传奇故事旅游杂谈 |
分类: 寻古访胜┈┈游记 |
在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五保湖之滨,有一个传奇而美丽的生态村叫张家厍。这个有近500户人家的村庄根据地理上的条件分划为张南、张中、张北三个部分。村子虽然叫张家厍,但村里的朱姓人家却占了半数以上,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于是,决定去探秘一下这个传奇的村庄,从上海出发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就到了。
张家厍原名叫“朱家村”,相传在魏、蜀、吴三国割据纷争不断的时期,这里充当着吴国后方粮草马匹供应的大任,孙权的手下辅将张昭路过于此,便在这里屯兵筑粮,抗击敌军。“内有不决问张昭,外有不决问周瑜,”张昭是孙权得力的谋士干将。但因战事失利不幸负伤病重,最后水葬于村西的五保湖东侧。为了对这位军师的纪念,朱家村便从此改了名换了姓,变成了今天的张家厍村。
还有传言,清朝时皇帝微服私访曾来到过村上。总之,这些许许多多的传说让张家厍变得传奇而神秘。
张家厍不仅有历史有故事,还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锦溪宣卷的传承人王秉中老先生就来自张家厍村。他还在1984年带着锦溪宣卷走进中南海演出,让中央领导充分感受到了地方文化的艺术魅力。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不明白什么是宣卷。宣卷又称丝弦宣卷,是苏南地区戏曲一种,集唱曲和说表融为一体,主要伴奏为二胡、笛子、琵琶、扬琴、古筝、笙等丝弦乐器。锦溪宣卷滥觞于宋元,鼎盛于明清,直到五六十年代,这类艺术表演还是相当盛行。改革开放后,王秉中将自己珍藏的50余卷宣卷老脚本传给了侄女王丽娟,王丽娟女士凭借不懈的勤奋努力和自身的艺术天赋,最终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卷传承人。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将世代流传下去。
张家厍村很大,区域面积有1.8平方公里,慢慢绕村子走上一圈大约半天时间。村里很多的老房子都已经拆了进行了改造,村子里现在只有一幢低矮的百年老平房和一座小寺庙。
张家厍是典型的水边村落,村口河道延伸,两岸是白墙黑瓦的人家,埠头上总是静静地停泊着几艘水泥船只。
村中一条小街,绝无商业气氛,没有一爿商店,硬要说有,那只是开了两家私人烟杂店。
行走在村里,穿行于羊肠小道,远离喧嚣之后的宁静只属于你自己。
走在沉静的村子小路上,小鸟在一边的树枝上跳来飞去地不停地叫着,路上偶尔的有一两个人走过,幽幽的,能够听到脚踏泥地的声音走在村庄中......
一排排整齐的小楼房,坐落有致,天蓝水清,风景秀丽,寂静的树,寂静的阳光为这座村庄营造与世无争的宁静氛围。
村西口,有一座小寺庙,墙上的碑文准确的记载着寺庙的年轮。这座小庙格局不大,却有着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三国就已经建成。经风历雨,几经修缮,现在的庙是耗资十万有余在原址重新修建的。
走进里面就能看到朱红色的门窗,天井里还有一口古井,大概是以前供庙中修行者吃水所用,现在已经弃用,井口被水泥封住了。
河水清澈见底,时而能看见村民们在河边浣洗衣物,流水哗啦啦作响,鸟儿在岸边的老树上欢呼雀跃,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
走在村上,和村中的老人聊天也是一件开心的事儿,他们会很热乎地告诉你怎么走,哪里好玩,哪里有故事。虽然本地的方言口音较重,但正是这样的乡音才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从村子里一路走去,绝少能看到年轻人,有也是骑着摩托车呼啸而过的。和许多村子一样,张家厍里留守在家的都是老人,孩子,有的孩子也被父母带在身边以方便照看上学,年轻的一辈都在外打拼,沉静下来的村庄只有老人在守候。
沉静下来的村庄只有老人在留守着,老人在不断地老去,村庄也是,最后它只能成为一段记忆留存在人们茶余饭后的回忆中。
水乡村庄,时不时有小船划过。整个村子安静极了,在这里,你会忘掉一切烦恼。
如诗画般的水乡美景,悠远恬静的小桥流水人家,张家厍村如一幅蕴含诗情画意的水墨丹青展现在眼前。
临近中午时分,炊烟在住房上飘荡,好奇的走进村民的厨房,看见那古老的灶头,有一种回到过去的怀旧感。
沿着村中的小路边走边摄,眼前的一草一木都觉得新鲜,小桥流水人家,户户临河,河水特别清澈,时不时能看见村民们在河中洗衣服。难得双休日走出都市的喧嚣,来到美丽乡村走走,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极好的休闲!
村里的妇女在家门口自制的洗衣台上搓洗衣服,水泥地上晾晒着叫不出名的草药。
张家厍村里的老房子很多都拆了改造新楼房了,村庄中现在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幢低矮百年老平房。
我们既不要盲目鄙视乡村的朴实无华,也不要完全崇拜城市的富丽堂皇,城市与农村永远是地球上两道美丽的风景线,生活在任何一处,只要心境美好,都是自己的天堂。
春天的视线总是被都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阻挡,找不到春天的影子。像我一样,还是去乡村走走吧!或许在那里,春的气息更浓,绿色会更显眼。春季的张家厍村是艳丽的,点缀在村落的各种“鲜花”:桃花、油菜花、豌豆花,把浓郁的馨香浸润在村庄家家户户的窗轩。来这里,感受时光深处的清幽与静谧,感受千年古村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