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西婺源汪口古村俞氏宗祠旅游摄影杂谈 |
分类: 旅游 |
汪口村,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留有古徽州文化传统的古村落。中午11:30时,我们来到这座有着1100年厚重历史的古村落。

汪口村三面临水,江湾水、段莘水在此交汇,明净如练的河水由于村对岸葱郁的向山的阻拦而呈“U”形弯曲,形成村前一条“腰带水”的三面环水的半岛。

汪口村为徽州府城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地,又系婺源县城连通东北乡水路。汪口村依托水路交通有利条件发育成为一个因水兴商,以街为市的“商埠名村”,在为数不多的皖南徽州商业交通型古村落中,具有独特的典型意义。

村中东西向的主街道——官中和正街,全长670米,青石板铺地,明清时期建筑的民居、商店,鳞次栉比。虽然墙壁上长满了斑驳的青苔,但一切都是原汁原味。兴盛时遍布全村的商号有120余家,官中和正街现存的古商铺建筑还有66幢。
这条不宽的老街呈弯月形。

养源书屋,至今保存完好。这养源书屋乃是汪口俞氏私学堂,专供汪口俞家孩童启蒙教育。大堂上首有万世師表金字横匾。孔夫子容像居中,有对联两幅。里联书:“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外联书:“祖宗虽远祀祭不可不诚,学子虽近经书不可不读”。条桌搁瓶镜与祭祀香炉等。

走进修缮一新的“乡约所”,想不到居然还是一座建有古戏台的祠堂——中间是天井,迎面是立有一排石雕栏杆的大堂,中央太师壁上悬挂着一幅“归仁里”匾,下方陈列着明太祖朱元璋的六条“圣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两旁墙上还贴着《俞氏乡约》和《乡约会戒》的“管理条例”,俨然就是一个家族执法的“衙门”。

清乾隆年间所建的“一经堂”,其主人俞念曾,官拜州同知(五品)。他为官清政,待人宽厚,且勉学勤读。古书上说:“人遗子,金满瀛,我教子,唯一经”。这就是“一经堂”之来由。他主张不要将钱财留给后人,要给子孙读书成材。
每条小巷都是逐低而高,深邃而望不到尽头,有曲径通幽之感。

宗祠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候补县丞俞应纶为祀始迁祖俞杲,带头捐银并集族人助资,创建俞氏宗祠“仁本堂”。道光四年(1824),茶商俞澄辉捐银一千两重建。建筑内部木质构建精美华丽,其精湛的雕刻技艺,被古建专家誉为艺术宝库。

这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座北朝南的三进院落俞氏祠堂,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精工细作的木雕工艺,其刀法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处处细腻纤巧,精美绝伦,颇为精致,仿佛是一座木雕宝库,难怪被古建筑专家称为“徽雕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