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上海青浦金泽古镇小桥流水旅游杂谈 |
分类: 我走过的上海境内的乡村古镇 |
好久没去金泽古镇了,其实,5月份才刚刚去过,又开始想它了。于是,趁着天好,又到金泽古镇逛了一圈,徜徉在江南水乡的古桥间,那份宁静与满足,是难以用言语所描述的。一条金溪路将古镇分成南北两块,再次来到金泽古镇,这次选择了逛古镇北片。
从沪青平公路左转,沿金溪路一直走到金溪桥后左转,这条小河是古镇的精华,河两岸的两条老街分别为上塘街和下塘街。

上塘街214号
“状元古楼”,远近闻名的茶楼。据《金泽小志》记载,金泽历代进士名录里,仅以明代为例,单杨舍即出了4名进士,即杨道亨、杨銓、杨继礼、杨汝成。举人更多,明清两朝,从杨舍走出来的文、武举人总共有23人。至于文苑人士及杂途仕官者,属于村中杨姓人家的就更多,达21人!故杨舍村在古时是闻名江南的状元村。杨舍村即是现在淀山湖风景区的大观园。
古楼边有一座塔汇桥,横跨北胜浜,跟天王阁桥隔河相望。始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年间重建。桥系单孔石梁桥,桥因几经修建,现如今已变成水泥石板桥。桥石材看已较新,已无古味。但其历史上是水路交通的枢纽而曾盛极一时……此桥的桥名来历,有一段史话,据《金泽小志》记载:清乾隆三十二年,即1767年春,地方疏浚市河,要开深塔汇桥之河,民工们在水底深处,发现巨桩无数,木桩年代已久,排列整齐,据名匠验测,这是古塔的塔基,又据金泽老人分析,这木桩是古塔所在地。这塔汇桥之桥名,就由此而来。

原住民还是习惯在河里洗刷东西。

北胜浜街,这里没有江南水乡名镇游人如织的景象,没有喧嚣,没有满大街大同小异的古镇特产,没有专卖店,没有吆喝声,没有挂遍大江南北的大红灯笼。和朱家角相比,金泽安静得有些离谱,平日几乎看不到一个都市游客,因此民风淳朴。
金泽古镇成了大上海最后一块“静土”。不像上海其他的水乡古镇,金泽的河道里并没有拥堵不堪抢着做生意的游船,有的只是来往的渔船,看上去就让人心情舒畅。
站在桥上展望着两边的景色
林老桥,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据《金泽小志》记述,此桥是一位叫林青的老人出资所建,为纪念这位老人,故称该桥为林老桥。林青,元代金泽人,官至宣慰使,好学多智,为人谦恭,家多藏书,对金泽的造桥、建庙,倾囊而为,对建镇作过重大贡献,重建杨爷庙,重修万安桥,他亲笔作词,题写碑文。
屋舍高大,由东向西布局,前有市河,建河埠、广场,造平屋、堆实物,有男佣居室,河埠后面是长街,正门高大,共六进建筑。第一进为墙门屋;第二进是天进;有花卉砖雕,过天井是茶厅;第三进是仪门,屋檐下有“春华秋实”四个大字,旁有备弄,以便女眷进出;第四进又是天井,过天井是大厅,大厅宽敞;第五进为楼厅,是主人居室等;第六进为厨房、餐厅等;第六进后面是花园,由小桥过小河,为许宅花园,祖先墓地。

许家厅应该是比较大的古屋建筑。从门口看去也有好几进,里面还有居民住着,不好贸然进入。但沿着过道两旁旧物堆满,一片杂乱无章。

天皇阁桥,也称天王桥,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下塘街,与上塘街的塔汇桥遥遥相对。因桥北堍有天王庙,即以庙名为桥名。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重建,桥为三孔石拱桥,长22.2米,宽2.8米,中孔拱跨6.8米,拱高4米。两边孔拱跨4米,高1.8米。天皇阁桥桥身高大,仅次与朱家角的放生桥,是江南少有的三孔连拱石桥。
一块钱一只的草鸡蛋,两块五一斤的毛豆,三块五一斤的茭白,五块一斤的螺蛳……在这里,蔬菜都是本地农民自留地里种的,生鲜水产类都是渔民从淀山湖里捕来的,特别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