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上海宝龙美术馆编织时尚文化杂谈 |
分类: 纪实摄影 |
这两天,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对话——中国非遗的国际表达】钩针编织艺术展览,吸引了一大批大妈们的追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钩针编织曾经是上海闵行地区数万女子赖以谋生的手艺,回忆年轻时钩针编织的经历,她们感慨万分。“当年钩花养家糊口,今朝编织美化生活。”


一根小小的钩针、一条普通的棉线,通过长短针、钩拉、缠绕等技法,就能编织出毛衣、连衣裙、披肩、手套等数十种花型多变、式样繁复的服饰;如果再配合布艺、蕾丝、晶片等现代服饰材料,还能编织出各种时尚的晚会礼服、旗袍和婚纱礼服。
1909年,沪杭铁路开通,在莘庄镇设车站。次年,徐家汇天主教堂派教徒前来发展编结点,采用定期发货、计件付酬的方式,组织本地民女批量生产朵头花及码带花边。随后率先在莘庄镇创立花边商号,技艺流传周边地区,逐步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地方产业。钩针编结虽工具简单,用料单一,但在100多年的传承中,莘庄地区编结高手极会"出花样",形成了30多种基本针法和上千种花样,而且利用针法的不同组合,使花型图案日趋丰富,制品花色不断翻新,具有立体镂空的艺术效果,既实用又有欣赏价值,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20世纪50至80年代,莘庄镇编结加工场不断扩展,尤其是建立上海县艺品厂后,将钩针技术和外销业务传播到本市及江浙邻县,产生巨大影响。
在展厅中最夺人眼球的是一幅钩针编织的闵行区地图全图,作品长12米,宽11.76米,用不同花样钩编出了闵行区的十四个镇、街道、工业区。与其他艺术作品不同,这幅作品以休闲艺术装置是形式展示,地图置于高台之上。这样,它既是一件作品,又是一件可供休息的座椅。观众可以与装置互动,沉浸于其中,感受一下闵行传统文化的质感。
钩针编织技艺,俗称“小扎钩”、“结花边”、“钩花”,其成品对外贸易属“抽纱制品”。它是以棉线为主料,以钩针为工具,按图案(花样)采用手工编织的特殊工艺。


一根小小的钩针、一条普通的棉线,通过长短针、钩拉、缠绕等技法,就能编织出毛衣、连衣裙、披肩、手套等数十种花型多变、式样繁复的服饰;如果再配合布艺、蕾丝、晶片等现代服饰材料,还能编织出各种时尚的晚会礼服、旗袍和婚纱礼服。
钩针编织的《虎宝》
前一篇:重庆的江南水乡长寿菩提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