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一无二·传奇的木渎古镇
(2017-05-15 08:41:32)
标签:
木渎古镇旅游图片 |
木渎古镇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一座有着真山真水的江南古镇,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必到的地方。趁五一小长假前往木渎古镇,欲追寻乾隆的足迹,探访那里的古宅、园林和街景。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座石牌坊,上坊写着“瑞门入胜”四个字,也就是说,当我们跨进这座吉祥门,就走进了古镇悠远的历史画卷。
木渎之名的由来: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
木渎名气不高,但清乾隆帝六巡江南,每次到苏州时,都要在木渎古镇弃舟登岸。让我们顺着时间的线索,走进历史的深处,追寻帝王的踪迹,重现历史的旧影,品得江南原味,烙下历史的印痕。
明末清初,在灵岩山麓,香溪水畔,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千年古镇。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天,乾隆南巡,御舟经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一路行来,沿途商旅如织。乾隆舍舟登岸,眼见一派祥和景象,不禁龙颜大悦。脚下一条山塘古道,幽奇古绝,乾隆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七律一首。当日乾隆弃舟登岸之处,即为现木渎香溪河畔山塘街御码头。
永安桥,至今已经有五百十几年的历史了。桥为单孔花岗岩石拱桥,桥洞宽敞适宜行舟,桥上葛萝垂挂,意趣盎然。
严家花园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古诗源》编者沈德潜的寓所。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一时题咏颇盛。龚自珍对此园有“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倚石如美人”等溢美之句。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台湾政要严家淦先生祖父)买下端园,重葺一新,更名“羡园”。因园主姓严,当地人称“严家花园”。严家花园经过三代主人努力,前后历时一百七十多年,无论是岁月沧桑,还是人文底蕴,都赋予严家花园一种文化气息,名园风范。1935年,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两赴此园,流连忘返,对严家花园的布局与局部处理极为推崇,认为是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
出严家花园,沿着山塘街向东不远,便看到众多白墙黛瓦中有一处醒目的杏黄色门墙,在市井中平添了几分庄严的宗教意趣。这里便是明月寺。
明月寺始建于五代杨吴天祚元年(公元935年),由僧人明智开创。明洪武初年归并到普贤寺。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僧人道根重修。
怡泉亭,怡和泉是含了两个主人公的名字,一个两小无猜的传说,这座亭子全部用花岗石砌成,粗壮坚实,没有过多的装饰。
虹饮山房,是清初木渎文人徐士元的私家园林,乾隆下江南每游木渎,必先在此弃舟登岸,入园游历。因而,当地都习惯称虹饮山房为乾隆的民间行宫。纪晓岚、和珅、刘墉等大臣也都曾数次下榻于此,留下了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处,必赋诗题字。当他见到这条山塘街古道幽奇古绝,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七律一首。后来,这首七律被当地官员镌刻于碑,置于亭内,与对面的明代怡泉亭两相映照,成为古镇一大景观。

古松园(蔡少渔旧宅),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所建。蔡少渔祖籍洞庭西山,原在上海做洋货生意,发达回乡造屋置地,良田万顷。蔡少渔与严国馨(严家淦祖父)、郑龄九、徐凤楼三家合称木渎“四大富翁”,富甲一方。其建筑布局为前宅后园,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宅内各处建筑古朴雅致,雕刻十分精细,有一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园有一株明代罗汉松,苍翠虬劲,姿态优美,古松园即因此松而名。

“开来茶馆”位于木渎古镇风华山塘街区中,其名取义‘水开客来’故名“开来”,这是一家遗存于清朝乾隆年间的知名茶楼。最近刚刚装修后开业,为木渎的茶客和曲艺爱好者们提供一个品茶、听曲的好去处。

木渎南街廊桥,建于清末民初,本地人都叫它“南街廊桥”,其实的本名叫“和桥”。“和桥”很景致,全长不过5、6米,廊上覆以黛瓦,两侧列有木桩,人在廊桥内,可凭栏观景,欣赏沿河错落有致的清朝民居和整齐坚实的石驳岸、河埠头,能使人沉缅于对吴地风韵的深深陶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