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艾士菲“阿拉上海人”呆的地方

标签:
澳大利亚悉尼艾士菲旅游 |
分类: (澳大利亚)我眼中看到的悉尼 |
梅光达是广东台山人,生于1850年,他9岁随叔父来澳洲,寄居在新州一白人森逊先生家中。森逊太太教他英文,不久他做了华文译员。森逊先生鼓励他投资金矿,由于经营得法,他18岁即成为当地富户。
梅光达生性勤奋,乐善好施,与华洋人士均相处融洽。他为矿工建了教堂和学校,并为他们组织赛马等运动,他还是个作风开朗的商业奇才。1881年,他开始经商,在悉尼和纽卡素开了多间茶庄、饭店和丝绸店。他在当时维多利亚皇后市场(现址是维多利亚皇后大厦)开设的精英酒楼,是当时全悉尼最受欢迎的社交场所。1871年7月,他入籍成为澳洲公民。当时移民入籍很难,他是当地唯一获准入籍的华人。1903年,梅光达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遭到歹徒抢劫,这次重创之后,他的身体一直没能完全恢复,不久便于次年因病去世。1998年经艾士菲市议会批准,在靠近火车站的大力士街建立梅光达纪念碑。
出租车有序的自觉排队
艾士菲市在主流社会中获得了“小中国”的诨号,而它在中国社区又被称作“小上海”,它的利物浦路段则被人叫作“上海一条街”。
走在利物浦街上,见到的行人,亚洲面孔能占到近一半,在这儿不会英语照样活的很滋润,难怪让人产生错觉,以为到了上海的一个外国人居住区。
在悉尼的人都知道,艾士菲(Ashfield)是个吃正宗上海菜的地方,尤其是上海的点心,如生煎、锅贴、南翔小笼、鲜虾小馄饨应有尽有,甚至连咸浆都能吃到。至于上海的四喜烤夫、薰鱼、蜜汁豆腐干、五香凤爪都成了游子们思乡的招牌菜。
利物浦街两旁随意可见中文招牌:新上海小吃店、夜上海点心店。一个个“上海”字样,一声声上海乡音,处处是亲切的面孔,处处是熟悉的环境,令人一进入艾士菲就彷佛回到了家乡上海。
鱼店里出售的新鲜海产品
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