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乡镇:大团

标签:
大团旅游 |
分类: 我走过的上海境内的乡村古镇 |
在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东南沿海,还有这样一个小桥流水乡镇:大团,或许很久以后,就真的成为历史了.....
明末清初,大团镇依托发达的水上交通,成为上海南汇东南地区唯一象样的古镇,由于盐业的逐渐兴盛,贸易活动日益增多,大团镇成为方圆数十里农、牧、副、渔、手工业产品的集散地,这里,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乡镇,故有金大团美称,解放后,随着陆上交通的发展,大团水上交通不好了,日趋衰败,很少有人关注了,现在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只有大团水蜜桃了。而同处于南汇的新场古镇,日益兴旺.....
永春北路上,不见半个游人。路面干净冷清。
北大街上的房子屋顶很奇特。U字型的风火墙,这样造型的屋檐上海很少见,屋檐下这个圆形的造型我第一次看到。
从河对岸看北大街上风火墙。
具有西洋风格的民国建筑窗户
有时候走在这样的古镇老街,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穿过岁月,行走在路上...
沿着永春北路是一条小河,有数座小桥。
大宅院的内景
一条永春北路,阅尽大团古镇的兴衰与沧桑。这里的古镇也没有经过刻意开发,只是保留其本来的样子。
江南民居
大团工人俱乐部又叫王家花园,是王艮仲早年住宅的后花园,建于民国18年(1929年),位于大团镇原朝阳路西端,占地0.67公顷。中凿小圆池,种养玉荷、金鱼。池岸碧桃垂柳,池面建湖心亭、九曲桥。池北建厅屋5间,砖木结构、唐代款式,房屋高大宽敞,游廊通转,台阶递升,室内陈设质朴。屋前甬道两侧各垒花坛1座,春兰秋菊俱备。园东置王艮仲父母之墓,墓地遍植龙柏、冬青、塔松,墓道南设小亭、假山。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战爆发,王艮仲为国事而奔走他乡。解放后,王家花园经整修,改为大团工人俱乐部。
王艮仲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原全国政协常委,2013年6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10岁。
永宁东路老街街景
吴仲超曾任中共华东党校副校长兼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助理,故宫博物院院长兼党委第一书记等职。
这条马路,原先是一条河,河岸两边“小桥流水人家 ”的画面依稀可见。
深宅大院
小贴士:
交通:
自驾车:外环高速公路、沪芦高速公路 。
公交车:地铁2号线 → 地铁16号线 → 龙港快线
公交车:沪塘专线 → 南闵专线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