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英语名师讲座 刘飞雪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设计》

(2011-10-09 08:22:50)
标签:

教育

分类: 视频资料

 小学英语名师讲座 刘飞雪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设计》

张东启           

刘飞雪《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设计》。讲座中刘老师将的对话教学的定义、特征、模式、教法依次进行了阐释,当中还有不少案例可供参考。

 

(一)、什么是对话教学

主体:学生、老师

形式:师--生、生师、生--生、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

目的:会说、会表达、会思维、会交际

为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教师的教:能教、会教   学生得学:能学、会学

能教体现为教师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无论自己的学生智力、习惯、成绩如何,都能找打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要像孩子一样不断的去学习。语音语调要准确,教师多听磁带,多模仿。教学技能方面会说、唱、跳、演、画、玩,会用多媒体,会自制教具。会教体现为善于思考研究自己的教学,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找准自己的强项并发展为特色,形成个人风格,有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和坚定的信念,不懈努力的态度,具备这些素质的老师在教学的道路上会走的踏实也会得到满足感。

学生的能学会学:培养兴趣、学习策略

(二)对话教学的特征

文本内容:有人物、对话、主体、 语境

语言结构:有词汇、句型、对话和篇章

课堂教法:有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

3)对话教学的模式

复习导入新知呈现操练巩固拓展运用总结评价

这种模式我们以前也曾多次讲到,在此不多做总结。拓展运用环节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化解,突出技能的培养,多采用小做合作的方式。

(1) 对话教学的设计

设计的前提: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对学情的认真分析、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准确定位、对教学目标的三维定位。否则后面的教学环节都会失去意义。

必须遵循的原则:整体性、主体性、活动性、情境性、趣味性、逻辑性 

设计教学的整体思路:

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从整体出发;

以重点为中心,还原情景,呈现新知;

以活动为依托,操练巩固,拓展运用。

从整体出发:就是考虑整篇对话是一个有机体,不能搞得支离破碎。先逐个教单词,然后教重点句子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还原情景:每段对话都有人物、内容和场景,教对话就要分析对话发生的场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才会发生这样的对话,并将场景进行模拟还原来呈现新知识。

课例1.Tastes

词汇:soy sauce\vinigar\sugar\pepper\salty\sour\sweet\hot

句型: Whatthis? Its______.What does it taste likeIts______ .

设计思路1.新知呈现:以模拟创设家庭厨房为背景,已在厨房煮一碗面条为故事情节,一一碗面条 调味为线索,将对四种调味品的认识和对味道的感知自然的回归生活。

设计思路2.拓展运用:创设一母亲节为自己的母亲沏一杯柠檬茶和做一份水果沙拉的活动,目的在于达到语言知识综合运用的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从小养成孝敬尊重热爱父母的传统美德。

5)导入部分的设计

导入简洁明了、紧扣主题、真实有效、合乎逻辑、为新知呈现做好铺垫。

6)新知呈现与教授过程的设计

理清词、短语、句型、对话、和语篇的逻辑关系,按照由易到难、化繁到简的教学过程;高于学生的思维来设计你的教学步骤和细节。最关键的就是讲清、讲懂。

课例1.What did she have for lunch?还原电子邮件

7)操练与巩固环节的设计

操练形式多样;活动设计合理有效;操练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

可以把导入语新知呈现看做教孩子们如何走;把操练与巩固看做扶着孩子们走;把知识的拓展运用看做孩子们独立行走。这种比方很有新意,也很贴切。

         操练的总体原则是先整体后局部;可分散也可集中操练。

         每个操练活动都要有他的目的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同时兼顾时间和节奏的掌控

8)拓展运用环节的设计

一文本为中心,立足课本内容,以兴趣为原则,要为实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服务

        以培养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自主学习。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在实践、讨论、合作等方式下自主探究学习。

拓展的内容

语言的拓展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技能拓展听、说、读、写

文化背景拓展国情、风土人情、饮食习惯、艺术、文化、运动等

情感教育拓展爱国主义、礼仪、环保、生命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