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冀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教材分析

(2010-03-12 10:20:13)
分类: 教研活动

冀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 教材的特点和变化

 

拿到本册教材,我们首先要了解本套教材我们要让学生达到的总目标。总结为以下几点:目标一、话题——功能——结构——任务。下面我来解释一下,就是以话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日常交际功能,同时融汇语言知识的渗透,进而达到任务型教学的目的。目标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兴趣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目标三、在教授语言的同时,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进入六年级后,我们拿起教材会发现,较之其他年级比较,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

 

1、课文结构的变化

 

主要是课文不再是从前那种,只是简单的几句话,而是转为大段的语言片段,很多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或情景展开的。在叙述一件事情,不在是单纯就一个句型惊醒反复操练,而是在叙事或情景对话的同时,融入以往学过的很多句型,甚至是不同的时态。例如,第一单元的第5课,它就是一篇描述情景的课文,还有第6课,在回忆比赛情景的同时,融入了一般过去时的使用,也就是说,课文的知识内容复杂了。

 

2、单词的变化

 

如果我们再细致一点的话,我们还会发现六年级的单词也有了变化,不只是表现在单词量上,还表现在单词的词性上,以往的新词主要以实物单词,即名词为主,而现在,新授单词的词性变得复杂,出现了很多抽象单词。如,这两个单元中就出现了win、 lose、 often、 before、 healthy、 weak、 strong等,而且新授单词多数出现在句子中,这就说明,我们要让学生组只是学习到单词,还有学会在句子中应用单词。

 

3、语法知识的细致化

 

 在本册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书中的语法变得综合、细致很多。语法其实对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陌生的了,而在本册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正确使用。比如在以前教材中,可能一课书就是在练习一个句型。Can  you         ? Yes, I  am. No, I  can’t.  What would  you  like ?   would  like          而在本册中几乎每课的句型都不会这么单一。就第1课来说就涉及疑问句和陈述句,而且疑问句又涉及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 What  sports  do  you  play?   Do  you  have  any  ping – pong balls? ……

 

4、与初中知识衔接不紧密

 

 六年级音域的学习,我们还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与初中知识的衔接问题。小学学生毕业后进入初一时不能适应,很多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英语成绩能达到A的水平,进入初中后却一落千丈,有的甚至不能几个,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教的知识不能只把眼光停留在应付目前的成绩,而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做长远打算,对于这个问题,我总结的原因是:①、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他学习英语是机械的,学习到的知识是老师灌输进去的,而并不是他自己真的想学,也就是缺乏应有的兴趣,因此,在进入初中后,随着知识量的增加,而又没有人在后面督促,他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去学,成绩当然就会下降。②、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都是就课论课,没有把知识连成系统知识的复现率低,导致很多旧知识出现还象新知识。③、题型的衔接上。小学重视趣味性,而初中更多的重视知识系统性。

 

二、教学建议

 

● 在教学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1、成功的导入部分能够引领一节精彩的课。

 

导入环节也就是指从旧知识的复习转入新知识的教授的过渡环节。我觉得平时对这一环节我们关注较少,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是先复习上节课的和句型,然后就直接拿出这节课的新单词,“Now , Let’s  learn  some  new  words .  Look! ”然后就是直接讲授,这样就会显得特别生硬,学生就会有一个反应过程,辉感觉奇怪,怎么突然就到这儿了?好的导入环节就不会让学生产生这种疑惑。我觉得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应具备两个特点:承上启下,引起学生兴趣。承上启下就是说要既与前面复习内容有联系,又能巧妙地引出下面的新授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就是指我们导入的语句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参与到下面环节的欲望。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如,书中的第3课,我们可以看到,第2课是一个在体育用品商店购物的情景,里面涉及到很多句型的使用,如,Do you have any         

 

need           Do  you  want  these           or  those             我在上课的开始采用了一个Free  talk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的复习。 What  sports  do  you  play?  What  do  you  need  to  play                当我们准备好各种运动所需物品后,接下来就是我们课堂的导入环节了。第3课是一个在体育馆里三个人互相学习运动的对话,我采用的导入语是: Now,  we  play?  学生已经学过“gym”这个词,自然就会答出:“We  can  go  to  the  gym.”我们可以提前把教师布置成一个体育馆的环境。“Okay.  Let’s  go  to  the  gym  to  play  sports.”这时,就自然进入了本课的主题,学生听到可以做运动,又看到教室里出现的一些体育用品,自然也会提起兴趣,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当然,导入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小游戏,猜谜语等。但是我们同时还有注意的是导入还击不可用时过长,因为我们课的重点是后面的知识传授环节,要分清课堂设计中各个环节的主次,所以我们的导入语要精练。

 

2、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

 

这里知识的前后衔接指的是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融入相关的旧知识的复习,也就是把知识给系统地联系起来,不要就课论课。我这课里出现什么单词,什么句型,我就讲这些。如果我们这么讲授的话,学生学习到的就会是一些脱节的知识片段,而且,学生的记忆都有遗忘规律,如果学过的知识长时间不使用或复现,渐渐地就会以往。因此,我们有时上课时会出现这种现象,明明是以前学过的单词,而且有些是在前几册书中要求达到“四会”程度的,可是再出现在课文中时都变成生词了,我以前上课的时候就出现过这种现象。比如,“apartment”这个词,我记得在第四册中专门有一课就是区别“apartment”和“house”这两个词,应该说学生对这个词掌握得应该很牢固了,但是就在课堂中再出现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认识,这就是因为在后面几册书中学生很少接触到这个词,已经忘了。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把握时机,给旧知识复现的机会。例如第4课“Where  did  you   go ?”这一课,本课的重点就是一般过去时的使用和不规则变过去式的动词。“Bought”、“taught”和“thought”,如果我们单纯地就按照本课的要求给学生讲授这几个单词和课文,那学生巩固的知识一般过去时这一个时态,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学生以前学过的其他时态融入近来,让学生区别比较。如: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这样学生巩固的是四个时态,而且对一般过去时理解得也会更深刻,在讲授“bought”、“taught”和“thought”这几个词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再会议以下他们以前还学过哪些特殊变化的过去式东西,这样,就把前后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连贯起来,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联系思维的能力,渐渐地不用提醒,学生在接触新课时,就会自觉地去回忆所学过的能与本课相凉席的知识,进行旧知识的复习。

 

3、注意单词的教授方式

 

提到单词的教授,我在这里想特别提一下语音教学。我在教学中注意到很多学生到了六年级,背单词还是有一个困难,还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见到一个新单词就是在嘴里反复念叨。比如“runners”这个词,就是“r – u – n – n – e – r - s”念熟了就算背下来了,这种背诵方式,学生得到的往往是短时记忆,用不了多久就遗忘了,而且对于一些长单词,就比较困难,经常会丢错字母。这就说明学生缺少的是背单词的有效方法,在我日常学习和教学中,我觉得掌握单词的语音规律还是最有效也是让学生能受益终身的方法,而且这也能帮助学生纠正日常发音,说一口地道的英语。虽然,我们本套教材并没有要求我们教授音标,但并不意味我们就要排斥它,绕着它走。我认为教参只是我们教学的辅助工具,我们应该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参,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地顺着教材的路子走,我们认为有用的知识完全可以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但是对于语音教学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这里我建议我们的语音教学可以分三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听音,模仿能力。这个阶段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音的准确性,让学生在听音,模仿的同时感受都有哪些语音,听得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慢慢感受到一个个音素。比如听到bus,  cup,  but等等,他们就会听出有[Λ]这个音素了,听到dog,  good,  do,就会感觉到[d]的存在,这是学生掌握语音的第一步,感受到音标的存在。第二个阶段是:引导学生在听音,观察中自己总结发音规律,比如在学习到light,有[аī]这个发音,细致的学生就会想出bike,   like,   kite等等,通过比较,就自然总结出字母i发[аī]的读音。这一阶段学生对语音的掌握就比第一阶段高出很多,已经能把字母与音标相联系了。下面就是语音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在趣味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拼音,认读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已经掌握的语音规律进行巩固联系的熟练过程。我们以前学习音标都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此要注意操练的趣味性。这时,我们可以试着给学生一些生词,让他们试着来读出单词的发音了。为了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采取一种分星级的形式。一星级的单词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比较相近的词语。如bus,  but,  bug等,学生读起来比较简单。二星级我们可以更深一步,用复杂一点的单词。如bus,  shut,  brush等,随着学生对语音掌握熟练程度的增加,他们读单词的星级就会增加,这些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更愿意去接触读音的规律,渐渐地就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语音的教学,我们不一定要每节课都占用很长时间,我们可以利用课堂上教授新单词的机会,分阶段逐步渗透,是个循序渐进地过程。

 

4、语法的讲解

 

我们本套教材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习的趣味性。这就使我们走向了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地追求课堂设计的趣味性,而淡化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学生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是使用英语,我们往往忽视了语法知识的系统性,包括我们日常的评价,我们的题型酉时也往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对这种评价方式感兴趣。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只有学习到正确的语法知识,学生才能根据语法结构去正确的使用英语,我们对语法知识的教授习惯采用的是让学生在操练中自己总结。比如一些简单的句型使用,How  often  do  you                              times         .学生可以根据我们的演示总结出意思和回答方式,但我们应该看到,本册书每课知识的综合性较强,有很多语法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可能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比如:What  did  you  do?   What  are  you  doi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at  do  you  usually  do?这几个句子,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时态,我觉得如果这几个句子让学生自己来比较回答的话,对于一些时态的掌握较好的学生可能能够完成,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就会出现困难。如果由我们教师给予系统讲解,我们就可以把几个句子写到黑板上,帮助学生分析时态,然后根据他们所学的时态结构,回答问题,同时提醒他们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比如动词在不同的回答中要发现不同的变化等。然后再给血色怀念感不同的时态情景进行操练,这样学生掌握的是清楚、有条理的知识,我们没有必要非要给学生举出很多的例句,然后让学生在这些例句中再进行比较,再猜这些规律,太费时费力,即使学生最后总结出来了,也不一定有直接讲述给他们的清楚。所以说,我们对于语法的教授不一定要排斥这种拿出来直接讲述的方法。

 

5、对学生的检测和评价

 

现在我们对学生学习程度的评价多数采用的都是形式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种试卷评定的形式。这就造成我们过多地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使我们的教学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而脱离了素质教育的范畴,这也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这种观念,重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形式是比较单一的评价,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评价往往是老师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有时可能是片面的。因为有时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有限,不一定都能做出准确无误的评价,只有学生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能力的。所以,我们应该让他们学会评价自己的能力。我们在评价内容和形式上也是多维的,我们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的知识,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还要评价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在评价的主体参与者上,我们应该试着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也就是做到评价的多元性,这里所说的学生评价自己,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根据个人表现,给自己一个客观评价,而小组评价是指小组内各成员进行互评,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小组评价往往都是在活动中完成的。小组评价的一个优势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这也要求我们活动设计的多样性。这种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上,我觉得人教版设计的比较人性化,他每一课都让学生自己做一次评价,而且他的评价结果不是通过等级,而是通过手指的手势来表达的。比如:两个大拇指表示很好,一个大拇指表示不错,而大拇指垂下来就表示激励学生还要更加努力。这种评价形式很有趣味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