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细清:《优势视角下的家庭教育》
标签:
成都论坛家庭教育世纪明德 |
2017年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明德论坛·成都峰会主题报告:
《优势视角下的家庭教育》
——苏细清: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实践与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
http://www.mingde.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170515/6363044048690095091981917.JPG
各位早安!我是一个母亲,我是一个研究者,我是一个老师,当我们讲家庭教育我们需要把这三者混合在一起。当我的孩子出世的时候我考虑过要给予他什么样的教育,这个教育是沿袭我上一一段父母给的还是有新的发现,我已经是第17个年头的妈妈,我觉得我的家庭教育或者整个做母亲的过程当中,应该说我是向我儿子学习的。
我会讲评估方面的抗逆性这个部分。我的博士论文主要研究的学生的感恩,因为我自己本身在清华毕业以后,回到福建做心理咨询,我发现大学生的问题要回溯到中小学生时,因此我去研究中小学生,我做了20多年心理咨询。我觉得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再去反教育或者重新纠正,这是一个非常艰难也很痛苦的过程,包括老师也是有这种发现的。因此我觉得要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就是感恩教育。做感恩教育还是做抗逆性。
我给的内容比较多,我更希望用图形让他们理解我想讲什么。首先几位讲者说我们做教育首先要用什么语言,我们传递的理论或者是理念到底会不会让学生,让我们的孩子能体会到一样的东西,这个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个时候更重要的会放到语言上面,情绪上面的对话。
这是我们的研究,3000多名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我们看到抑郁和心理问题在逐年上升,孩子们在高中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任何一个转折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可能都需要我们的辅助。另外我看到一个研究的结论,我们要去提升孩子的生活满意度,幸福一点点,开心一点点,其实并不一定有多少技能,反而我发现更多是对生命或者生活感恩,也就是说,教育应该立足于日常生活,而不仅仅是课堂上。这个如果在生活里马上感恩,感觉我自己很珍惜,或者拥有感特别足的时候,我们孩子的抗逆性和生活满意度就会越高。
我们日常生活的满足感和感恩是影响一个人生长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孩子其实能感恩,只是他们跟我们一样,等父母老了以后会孝顺他,他反而忘记了现在来做什么。此时此刻我可以帮我的家长做什么,他没有意识到。我们以为特别大的事件下才有感恩力,其实不仅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日常当中怎么样给孩子带来感恩力,所以家长需要放手给孩子空间和时间。
这是我最近做的研究,我现在在推家长教育,家庭心理健康到底怎么样?我们的问卷研究有五千多位家长填了,我主要研究家长在做家长时自我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自信做父母,或者是不是有焦虑感,我想看我们家长心理健康对我们孩子心理健康有多大影响。我的研究发现,4分是分水岭,参与调研的家长勉强只有几个,其中一半家长是非常焦虑。我做了一个性别差异,我们这次研究里面2000多个数据抽出来只有600多个父亲,我觉得已经很难得,所以我们家庭教育中男性的缺位比较多的。但是我的数据发现,我们的父亲反而在家教方面是非常淡定的,比较自信。
http://www.mingde.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170515/6363044050250094942514308.JPG
我们研究了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好不好?我们做了一个比较,比较发现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越好,父母正面情绪也比较好,反过来父母性格乐观一点,比较感恩一点,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也就越好。我们做了一个相关性研究,我们的父母教养和效能感是受到心理健康影响。我们的感恩对于效能感是提升,就是正相关,如果父母自我效能感越低,其实心理健康越差。我们现在很多心理健康问题,最大焦虑不是自己想什么很疲劳,更多是家教问题,他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这个研究非常重要。需要大家去理解,我们教养品质跟家长非常相关,这个过程当中焦虑会极大影响父母健康,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需要父亲参与的。
我们怎么样把我们的经验转化成孩子的经验,这个过程是要有一个有效的路径做转化,我当前研究怎么做转化。我们的孩子经常说,凭什么是你,要什么我知道,为什么怎么办我知道,但是凭什么我不知道,我也不想听,因此这也揭开新时代孩子教育跟我们以前教育不一样,因此我们孩子经常会追求别人的一面,但是事实上他不知道别人是怎么付出的。第二,有些时候在教育上,我们如果只是一种教育方式方法,教育一定是到处碰壁。
我们看这个“人”字,心理健康从小要照顾关心他,是因为要给孩子一个积极自我,让他们看社会是积极的,有希望的,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是需要有价值的,一个没有价值感的人对未来是充满质疑或者是恐惧的。他稍微大一点我们需要建立人际关系里面希望他们学会被需要,因此任何关系里面都需要两个并行,而其中节点是来自于我们原生家庭里面的教育,但是往往是被忽略的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依恋关系。
我们再看“生”字。西方比较讲平,我们中国人也讲平衡,我自己本身是西方的一些思维比较多,我做的优势趋向是什么,优势趋向就是资源。西方文明跟东方文明需要批判和整合,我们要批判式吸纳。首先我们有生存需要,接着需要有点质量的生活,有的时候跟别人沟通就会有情绪表达,接着是生命的意义。我们需要去建构一个平等的社会关系,使得我们的生存不要那么有忧虑,我们跟别人交流的时候我们通常非常生气,处处不平等,因此我们喜欢用东方哲学就是平衡,平衡是更有生命力的诠释。我们要学会做人,做事,跟他人相处。
我的研究过程当中我发现从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的时候很多人没有升大中学已经开始对学习非常恐惧,而我们很多家长反馈要不就是哄着孩子,中学就没有那么辛苦了了,一直哄到大学。回到这个阶段除了学习具体知识和技能,我们更需要沉淀的是什么?我们看到小学的时候我们孩子的品德发展,这个刚刚傅老师讲到,原生家庭给了我们孩子生命底色,这个底色在我们小学阶段或者之前是要完成的,这就是品德教育、情感教育以及习惯。中学的时候是要有理性的推理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和跟他人合作的能力,大学更多讲批判思维和创造力等。
刚刚的Pamela Starkey教授讲家长的角色,我觉得家长角色第一面就是镜子,我们家长的反馈对孩子来讲,接过他人生生命底色非常重要的累积过程。我们要从问题导向变成优势转向。即使孩子是一只猫,我们家长也要看成像狮子的猫。
我们在生命过程当中,成长过程当中,被爱是舒适安全区,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要碰壁,要尝试,这种内在心理品质是需要有人陪伴的,这种陪伴是需要有勇气的,产生错误的勇气以及坚持下去的意义。这方面非常需要我们家长陪伴。如果我们在一个舒适安全区,就像我们现在过分保护的父母,实际上我们的孩子是一个巨婴,我们现在家庭的结构巨婴、大人,两代父母,就是父母本身没有成长,他的父母带着两代人生活,这就是我们现在家庭教育需要反省的地方。
我们讲的虎爸虎妈把孩子一直推,按照他的喜欢的样子来,我们看到他把孩子带入红色恐怖区,孩子就会缩回绿色区再不出来。因此我们要考虑家庭的边界关系,家庭和家庭之间,孩子跟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边界是非常需要界定的。
我们的家庭是一个情感培育的过程,而不是一级衍生的课堂。我们现在的孩子回到家里,我们的爸爸妈妈第一句话很温情,回来了要不要吃饭,一吃完饭开心的事情完了,做作业,不准玩。这个时候就是一个训导主任,一个老师,而课堂作业一打开我们的孩子就变成一个补课老师,这种陪伴看起来非常用心,是用力过猛了,反而使得孩子出问题了。
我举一个简单例子,有一个孩子爷爷奶奶是老师,爷爷奶奶自小就开始想要他背诵唐诗宋词,背到小学这个孩子就提前把初中数学语文做完了。但是爷爷对高中的数学就不行了,爷爷的教育把边界关系无限侵入到孩子里面,告诉孩子,这个我做不了,我估计你也做不了,这是他给孩子的思维,孩子就想我爷爷不行,我更不行了。
亲子六大冲突区。我跟很多家长和孩子研究了,发现有很多差距。家规,家长觉得在保护你,但是孩子觉得在限制我的自由。朋友,我结交什么样朋友我自己有数,但是家长觉得孟母三迁,择友而重,我必须来选择你的朋友,包括其他的,穿衣服抉择等等。我想我们家庭教育更重要是格局教育,孩子的品格和胸怀教育,这个时候我们的孩子很多时候只是在小事情上争对错,其实不是孩子错,是我们家长带着孩子进入到小事情的争论当中。
我想请大家看红色的字。红色字里面避免强加,我们接下来有一种寒冷叫做妈妈觉得很冷。第二要确定并构建优势,第三个是孩子为本。家长要适应孩子发展,以及要支持孩子发展。我们负面的问题用什么解决方式。我们的孩子都是有些标签的,于是循环都在负面标签里面,孩子就标签自己不行,我们看到真正的一个自我约束或者自我标签化,负面的自我暗示,最差的结果就是我觉得我真的不行,虽然我跟老师顶撞自己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坏孩子,随时随地都有一个标签,这个孩子自尊是非常低的。
我们从趋向图来看,一个人确需非常好的时候,他的认知弹性会变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内涵和创造性会变大。如果说一个人非常紧张,我相信他会紧张,紧张的时候你的脑子是一片空白的,也就是说提取不了信心。优势趋向就是用个体最熟悉的经验连接新的学习经验。第二个就是每个人内在智慧与蜕变的能力,哪怕是在最卑微、最困难的时候,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尊重。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无条件尊重我们孩子,他是有能力做好的。
如何确定孩子的个人优势,有几个基本指标。怎么确定?首先就是要看什么是孩子经常做的?我们家长很多时候说他最经常做的就是玩。性格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特别之处,什么是最开心的,最喜欢最爱模仿的是什么,确定他最熟悉的情境是什么,比如他最怕跟父亲沟通,这个时候我们就问他什么时候愿意跟父亲沟通呢,这个时候他可能说奶奶在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跟奶奶在一起加强。
我们看一个人其实自带光芒的,我们很多潜能的东西没有发现,这是需要大家去理解,因此我想给大家谈一谈抗逆性的7C模型。7C包括能力、自信、联系、品质、贡献、应对、掌控力。现代的孩子最重要是需要抵抗诱惑能力,这就是西方讲的你能不能有掌控力,掌控自己,不让诱惑随便在你身上施加影响。
我们家长讲自己的问题如数家珍,讲到我们孩子优势的时候当然我们中国人都很谦虚,我们孩子没有多少。我做了一个个案研究,我的研究生现在做了集体研究,在澳门做孩子网络成瘾问题。我们在教育里面总有一个情绪问题,家长总是说我对你很失望,你没救了,其实我们孩子是感觉的到的。我们换一个角度,孩子可能需要我们帮助,孩子遇到困难了,孩子需要我们跟他一起学习的,这个时候要呈现一种态度,要关心和爱。父母呈现出来的反应孩子感应不一样,他会自己还有希望,这种希望他就是愿意跟你合作。如果一个人玩到最后的时候,非常重要的指标是这样觉得时间很快,第二个精神非常集中,第三个有非常愉悦的感受,结束以后依依不舍,渴望延长时间。
我把学习和游戏玩的时间各两个小时做了一个实验,我做了一个录像,孩子时候有几个指标都有:学习的时候觉得时间很长,不能集中精神,第三个就是焦虑烦躁,安静不了,第四个是结束时想都不想再看,还有就是渴望快些结束。我想把他玩游戏的状态转变成学习状态,第二天他玩游戏我做了相关打扰,我的孩子非常烦躁,玩游戏时候失败了,玩的时候你在打扰我,他那天非常不开心,非常暴躁,我说今天我们不做作业,我们谈谈这个感受。我把两个录像给孩子看,他说了一句,有心理学家的妈妈真的好恐怖。我说孩子你能不能教我玩游戏,我玩了5分钟我就不想玩了,我儿子很不开心,他说妈妈你怎么这么笨呀,你不是博士吗,我说你妈妈是心理博士,不是游戏博士,你有点耐心教我我吧,我想好好学,这个时候我儿子才体会到我平时让他学习的心态,她也就理解了我平时让他上学的状态。
我没有能力教你的时候,我暴躁的时候实际上对自己生气,为什么我没有方法教他,我了解这个感受我发现转折就来了,我就要发现我们孩子到底怎么去分析。
最初我们要改变视角,游戏其实是学习的过程,后来我问孩子你怎么学习游戏这么厉害。考试不好的孩子是很挫折和内疚的,挫折和内疚是与生俱来的内在感受,这个感受是他上进心暂时不能满足时候的表现,可是我们说得不好的话,我们可能把他内在动机很快转化,可能变成另外一种反馈,如果我们父母有第三环,就是父母的指责和连环指责,你这次考试也是这样,上次考试也是这样,这种连环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我们的孩子收到第一第二第三个沮丧挫败,像这种标签,我们发现孩子更多想要给家长辩解,这个时候把他的内疚感全部消除掉。
我和我儿子分析以后,孩子的浮躁心思马上没有了,安静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我要解决的事情。我们做心理学的都知道,我们老祖宗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烂笔头还有一个聚焦作用,我们身体自控很重要,这个时候我就对我儿子说,他一会儿看这本书,一会又拿那本书,这个时候要提醒他慢一点点。
如果家庭里面一个人出问题,应该是家庭结构出现问题了,结构里面包括一些关系,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沟通方式以及家规。我现在在广东和华师大合作家庭发展力理论框架,家庭稳定的黄金三角,最重要的是父母,在座的爸爸妈妈你记得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是你们的相亲相爱,而不是你口袋里有多少钱。
缺角的高风险家庭,肯定是家庭关系不良。父母的离婚结果并不可怕,最可怕是离婚过程当中争吵,离婚以后对父母双方诋毁。这个对孩子来讲打破了他的心理舒适安全区,打破了他对其他人的信任。
我们有一个家庭抗逆力的建构。大家一起讨论沟通,完了一起分享。情感方面互相之间要有参与角色,我希望大家看到我们的价值,我们的家庭资源里面有四项,就是人最是重要的资源,第二个就是我们有无形的信念细胞。中国人爱讲阴阳八卦,从心理学当中讲人到阴极才会阳生。当我们孩子出现转变的时候,孩子一定需要有人陪伴的。个人评估,问题角度,人际交往困难,学业困难,学校适应问题,我们要给他构建安全舒适区,每个场域内,个人过去有什么好的经验,哪门学科相对比较好,为什么,怎么达到的,有没有寻找别人的帮助,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这是我的另外一个研究,就是全人发展模式。我们每个人都在找优势,他最开心和关心的是什么。这个是情绪密码,情绪其实本没有错,错在表达方式,以生气为例,生气和气愤,转为危机,以强有力的方式来告知对方我的底线,边界的重新设定过程。
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要看过程,我们失败的时候人其实是内疚的,如果我们说没有关系,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问题出现了。我们家孩子在四年级英文都是0分,没有补习,大家知道在香港补习非常贵,一个化学老师一年补习可以赚8千万,一个很好的英文老师可以赚2亿。这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大家都在讲超越,可是我们孩子不开心,有很多小学生和大学生自杀。我们现在家长的服务天罗地网,细致得不得了,但是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叛逆。
话语的温度。话语温度有几个,评论性,结论性和道德评判,这是做父母最喜欢的语言:你怎么这么差。我要表达感受,界定关系边界,减少伤害。这个应该怎么做?我们做了反馈开发,希望大家聆听孩子感受,第二个怎么反馈给子女感受,了解他们感受的原因以及存在的困难。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积极反馈——你考试考得真棒,你真聪明,真棒。我们需要夸足够的时间,要努力真诚,不可控的少夸,可控的多夸一点,努力,提前预习,这是可转化为实践。
有温度的表达,细化问题的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细说原因,说出自己的期望。你这样当众指责我,你老骂我干嘛?说出自己的感受,让我感觉很受伤。有些话家长绝对不能说,比如你去死,你给我滚出去等词语。考试成绩不理想,孩子很沮丧和失望,我们就指责孩子。我们家长一定不要说:你这么笨,我不要你了。这个是绝对不许的,对孩子伤害很大,吓唬孩子,抛弃孩子,对于孩子来说不堪承受。家长对孩子的鼓励作用,翻译与镜子的作用,而不是道德和结果评判。
如果要做到一个非常完美无缺的家长,你要这样对孩子说:你能行,不能轻易放弃,你今天过得怎么样呢?我为你高兴,我可以做什么,你的梦想是什么,一切都会好的,还有一个就是我一直在你左右,谢谢你帮助我,我真的很爱你,无条件的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