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成交量信息判断港股走势
(2010-12-10 10:18:38)
标签:
财经宋体成交量金融危机恒生指数股票 |
传统的成交量理论认为,当市场向好时,市场的成交趋于增加,市场趋于活跃。相反,当市场下跌时,市场活跃度下降,市场成交将趋于缩量。这一规律在A股市场上适用性一直较好,但在香港市场上,这一规律却并非普遍有效。金融危机前,这一规律还是比较适合的,但金融危机后,这一规律似乎已经有了变化,上涨缩量下跌放量的情况经常出现。
今年上半年,市场上涨时成交量一般较小,而当市场下跌时,市场成交反而有所增加。1月份恒生指数大跌8%,市场日均成交775亿港元,2、3月市场反弹,日均成交却只有559亿和592亿港元。4、5月市场受内地房地产调控和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再次下跌,市场日均成交却放大到688亿和665亿港元。6、7月欧债危机趋于缓和市场上涨,不过成交却萎缩至522亿和533亿港元。8月市场调整,日均成交放大到578亿港元。9、10月,受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预期及内地和外围乐观经济数据带动市场大幅上涨,这次上涨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成交也一改之前上涨无量的格局,日均成交大幅增加至732亿和978亿港元。11月,恒生指数冲高回落,不过成交量依然维持高位,日均成交达979亿港元,成为今年以来日均成交最高的月份。12月,市场人气出现回落,市场的成交量也有所回落,12月以来日均成交805亿港元。
市场的心态或是导致成交量走势和价格走势背离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机后,尽管市场出现快速反弹,但金融危机的阴霾依然在投资者心中挥之不去,因而市场上涨时投资者参与的意愿并不强,而当市场有调整迹象时却容易出现恐慌。今年以来,全球经济有二次探底风险,内地政策又在逐步退出,种种不确定性令投资者总是处于信心不足状态。这种成交量和价格背离的情况金融危机后在美国股市也常常出现,可见这并非香港股市特有的现象,这更多地反映了全球投资者金融危机后投资心态和行为的微妙变化。香港股市9、10月的上涨伴随了成交量的有效放大,这表明投资者信心正在有效恢复。不过,未来港股成交量和大市走势能否完全恢复上涨放量下跌缩量的格局还需进一步观察,从这个角度出发,投资者在用成交量这一重要指标判断市场时要多一分谨慎。
对于近期市场的调整,我们认为这更多的是对于前期市场快速上涨的合理修正,毕竟经济基本面不支持市场快速地走高,不过这样的调整并不会改变市场中期向好的格局。不过短期看,指数可能会维持弱势震荡格局。外围方面,种种利好因素,包括欧债危机缓和,美国退税政策延长,美国和欧洲经济数据强劲,美联储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强化都得到了实现,利好兑现后外围股市很可能从之前快速上涨转为震荡。A股方面,出于对通胀的担忧和央行政策的不确定性,市场走势偏弱。综合考虑,香港股市短期出现大涨概率较低。不过,内地加息靴子落地后,A股和港股或将出现一波补涨行情,毕竟最近一段时间其走势弱于外围股市太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