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飞渡》为什么被质疑
(2013-02-15 08:31:41)
标签:
很难段话逻辑阵地文艺理论家教育 |
分类: 教学参考 |
——论《斑羚飞渡》的几点失误
一、
作品极力赞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的牺牲精神,却回避了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人类的凶残。在未经修改的原文中,这样写到:
斑羚是我们这一带猎人最喜爱的猎物,虽然公羊和母羊上都长着两支短小如匕首的尖利的半角,但性情温驯,死到临头也不会反抗,猎杀时不会有危险。斑羚肉肥腻细嫩,是上等山珍,毛皮又是制裘的好材料,价钱卖得很俏。所以,当我们完成了对斑羚群的围追堵截,猎狗和猎枪组成了两道牢不可破的封锁线,狩猎队的队长,也就是曼广弄寨的村长帕珐高兴得手舞足蹈:阿啰,我们要发财了!嘿,这个冬天就算其它猎物一只也打不着,光这群斑羚就够我们一年酒钱啦!每位猎人都红光满面,脸笑成了一朵花。
对付伤心崖上的斑羚,好比瓮中捉鳖。
小说中的人物有虚拟的叙述者、也有故事的参与者,那么我是虚拟的叙述者呢还是参与者呢?如果是虚拟的叙述者,那故事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了;如果是故事的参与者,那么我无疑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猎人了,而一个笑眯眯地对性情温驯,死到临头也不会反抗的斑羚羊进行瓮中捉鳖的猎人——屠夫,又竟然能写出这篇歌颂生命、极渡煽情的文章?实在是匪夷所思。
不仅如此,在描写老斑羚羊为求生跳往对面山崖途中摔下深涧时,作者用了故意要逞能,做了个滑稽的挺身动作等明显带有嘲笑语气的词句,紧接着有一段更加触目惊心的文字:
请看:就是这样一群人中的这样一个人,又是何时良心发现的呢?当斑羚只剩下领头羊时:
请注意:但已经晚了这几个字!这几个字表达的遗憾不是良心发现的来迟,而是没有将斑羚一网打尽!可笑的是,将残酷进行到底的作者在结尾处竟然用唯美的笔触写头羊的被屠杀。这不仅是审美观的失败,更是人物角色的失败、作品感情的失败。
面对我参与制造的悲剧,我在全文中丝毫没有流露出惭愧和自责。这样的文章比幼稚的小学生作文中我想给老大爷让座最终还是没有让还要可笑,把它作为作为一篇教化青少年的课文,合适吗?
二、作品的艺术真实难以成立,感人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诸多质疑文章首先质疑的是故事的可能性——即艺术的真实。《斑羚飞渡》的高潮是斑羚的自我牺牲基础上的接力飞渡,最感人的也是接力飞渡,作品能否经得住推敲不在于是否真的有过这件事,而是是否有可能发生这件事。既然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众多的细节描写(如地名、捕猎者的目的与计谋、斑羚羊的神态与动作、彩虹的出现于作用等)力图给予读者以真实感,不但是学生,就是不加细究的成人也几乎把文章当做真的去读,因而被深深感动。如果这么感人的文章失去艺术真实,还会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吗?刘晓芳老师的博文《老师,是真的吗》中说:
喔,是假的啊,我是说呢。小杰大悟似的感叹,一脸揭示谜底后的轻松与不屑,甚至有几分猜中答案的得意。这种情绪很快在教室里传播开来,先前的震撼、激动一扫而空,就像一阵风卷光了树上的叶片,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突兀地指向天空:任凭我怎么煽情示范朗读启发点拨,学生们漫不经心,心理没有了共鸣,仿佛责怪作者编了个故事捉弄他们,毫无用处!我分明感受到理想与现实间横亘着的鸿沟,难以逾越。
然,学生的质疑和骨诺米牌般的倒塌效应伤了这位善良的刘老师的心,她说自己曾就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给学生举例讲解过,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刘老师不无伤感的写到:
是年龄特征使然吗?初一的学生逐渐走出了童年,远离了想象的世界,童真童趣被学业压力和青春期的烦恼所取代,关注的重心发生了偏移。
是社会环境使然吗?校园生活逐渐被社会渗入,浮躁功利思想及早侵入学生心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过于物质化异化了价值观,审美何用?人们过渡追逐有形的财富,弱化甚至关闭了审美的潜能。其实,很多东西留白比填满更有意义,譬如魔术,一旦你看到了魔术师的揭秘,所有的好奇心与美感全被赤裸裸地大白于天下,还能体验魔术的神奇魅力吗?艺术的美感一旦被功利窥视,将会消失殆尽。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孩子身上有我们的影子。当学生以功利的眼光解读文学作品时,谁能坚守真善美的阵地?
其实,刘老师既不必责怪学生,也不必责怪社会,应该责怪的是《斑羚飞渡》的作者和把小说编入课本的编辑——一篇受到广泛质疑的文章,本不适合作为教材,学生对其有怀疑应当表扬学生才是啊。
那么,这篇小说的艺术真实为什么会遭到广泛质疑呢?
疑问一:斑羚真的会牺牲自我以维护种群的延续吗?
笔者喜爱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节目,百看不厌,长期关注。对于受到威胁时的成年动物的表现我也尤为关注。我注意到,在受到死亡威胁时,最勇敢的是妈妈们,他们会尽最大可能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当动物妈妈意识到自己的反抗根本无济于事时,从温顺的斑马到凶猛的狮子都会弃子女而自己逃生,能像《斑羚飞渡》中的斑羚那样集体分工,牺牲一部分保全另一部分的团队合作似乎从来没有看到过。有意思的是,有人和我一样,带着希望这是真的的心理,在百度知道上问谁知道和斑羚相似的动物,即在种族为危)难之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答曰:也许你是看了小说才有羚羊在被逼上绝路的时候会为了整体利益而牺牲自己的想法的(好象描写的是非洲一种羚羊,具体是那种交代的并不清楚),很遗憾的告诉你,这完全是作家的想象,说难听一点是编造.是为了自己要阐述的其他内容而虚构的。所有偶蹄类动物都会在受到威胁的时候逃跑,除了少数体型庞大的动物,比如非洲水牛,美洲野牛,亚洲水牛会协同防御外,根本不会顾及同类的生死,或者更希望是同类被捕食而自己逃过此劫。类似的传说还有草原旅鼠会集体投海自杀,濒临死亡的大象会自己找到祖先的坟墓洞穴等等,这都是人类的想象,希望你以后在被文学感动的同时可以多看看客观科学的书籍介绍。提问者的评价更是具有可爱的代表性:我后来觉得说的也对但是要尊重文学所以就不情愿的把这个所谓的真理做为答案。是啊,我们要尊重文学,但是文学也要尊重科学啊,高于生活的前提是源于生活,既然无生活之源,那高于生活就无从立足了。
疑问二:斑羚飞渡的绝技从何而来?
课文描写的斑羚飞渡简直是一种绝技。这种绝技需要斑羚们起跑、起跳时间选择得高渡精确、跳跃幅渡控制得高渡准确、跳跃技巧掌握得高渡娴熟、对接时机衔接得高渡吻合。在故事中,不但这些都完美地实现了,羚羊们还表现出一种高渡的组织性、纪律性,高渡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的献身精神。这群羚羊和人类最优秀的团队(包括动作技巧要求极高的运动团队和杂技团队)相比,和最出色的军队相比也毫不逊色。绝对地训练有素!如果平日没有千百万次的训练,如果训练不严格、不艰苦,不似杂技演员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肯定不会在关键时刻创造出这种奇迹。那么接着我们就不得不怀疑,这样高难渡的特技,斑羚们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训练出来的呢?难道这种高难渡训练是它们平日经常进行的一种科目?难道在它们的生活范围之内还有一块类似的场地供他们训练所用?难道他们此前能预见到将来会有这种种群灭绝的危险而有备无患?甚或它们曾遇到过这种情况而将训练代代相传……不可思议!
还有,这群羚羊是懂数学的。你看,飞渡之前,羚羊分为两拨,结果老年斑羚的数量比年轻斑羚那拨少十来只。但镰刀头羊很快发现了这种不均衡,悲怆地轻咩了一声,即下达命令,进行调整,于是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这么一来,两拨斑羚的数量大致均衡了。这也使我们怀疑,斑羚怎么可能会有这样高的计算能力和这样高的智商?
人教社的《教师用书》显然注意到了类似的广泛质疑,对飞渡真实性的质疑,编者解释到:
首先,在动物界,确实有牺牲部分成员的生命以取得种群中大多数的生存机会的事实;其次,依我们自身的经验可以知道,人类在困难时往往会激发出以前从未展现的潜力,做出平时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成的事情,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当斑羚群陷入种群灭绝的危机时,强烈的求生欲望会导致奇迹的发生。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推论本文中叙述的事情就一定是百分之百真实的。不过,真实与否又有什么要紧呢?任何出现在作品中的素材,都是作家进行艺术剪裁和合理加工的结果,艺术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真实,我们没有必要追究事情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篇动物小说来读,抛开表层的坠饰(艺术虚构),体会文章震撼人心的力量来源,阅读的乐趣将充盈读者的心间。
这段话不但没有释疑解惑,反而增添了我的疑惑。
首先,在动物界有牺牲部分成员的生命以取得种群中大多数的生存机会的事实吗?
其次,人类在困难时往往会激发出以前从未展现的潜力,做出平时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成的事情跟当斑羚群陷入种群灭绝的危机时,强烈的求生欲望会导致奇迹的发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复杂的动物,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事有些事可能发生在动物身上的,而有些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编辑老师的逻辑是讲不通的。
还有,我们没有必要追究事情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吗?我们追究的是艺术的真实,即有无可能?这是作品感人的基础,根基不牢,何以感人?
最后,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篇动物小说来读吗?是的,当我们试图把它当做小说来读时,是作者那以真乱假(虚构)的细节叙述和描写,是作者那过分精巧的故事构架,严重的人化了小说,削弱了小说的动物性,才使质疑者络绎不绝。
综上所述,《斑羚飞渡》描述的是一个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我很难承认作者的剪裁是艺术的,作者的加工是合理的;因而也不会被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