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越调《天净沙·秋思》的正确断句

(2011-10-07 15:26:19)
标签:

杂谈

越调《天净沙·秋思》的正确断句

武凤华

 

前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代著名散曲作家马致远的这首越调《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元曲第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可是就是这样一篇秋意浓郁、意境深远、广为传诵的经典作品,在诵读时却遇到了麻烦。问题主要在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一.如何断句存在分歧

此句究竟应该断成“断肠人/在天涯”,还是应该断成“断肠/人在/天涯”呢?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

绝大多数人认可“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身边的人,不管是亲友,还是同事,或是学生,都是这种读法,好象已经约定俗成了。如果以录音带和录影带中的诵读作为标准进行印证的话,著名的播音员、话剧表演艺术家,也是这种读法。权威们的处理似乎已经给其做了定论。

认可“断肠/人在/天涯”断法的少之又少。我是认可这一断法的。在越调《天净沙·秋思》的断句问题上我之所以执著,是因为我隐隐约约总觉得“断肠人/在天涯”的断法不妥当,读起来也不舒服。

 

二.如何断句更为合理

我认为该句应该断成“断肠/人在/天涯”的原因有四:

 

(一)节奏的和谐性

首先,我们来看节奏。越调《天净沙·秋思》的前四句都是两字一断,“枯藤 / 老树 / 昏鸦”,“小桥 / 流水 / 人家”,“古道 / 西风 / 瘦马”,“夕阳 / 西下”。从作品的完整性的需要来看,第五句也应该两字一断,以保持它节奏的惯性,使其步调和谐、统一,充满韵律美。

 

(二)声律的严谨性

第二,从越调《天净沙》这首小令最标准的格律来看,其韵律的平仄要求是: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去上

仄平平去

(平)平(仄)仄平平

由此也不难看出:越调《天净沙·秋思》第五句的断句应该是“断肠 / 人在 / 天涯”较为妥帖。

 

(三)意境的深远性

第三,从作品的意境来看,也是“断肠 / 人在 / 天涯”的断法使意境更为幽远,与其作品的整体意境更相吻合。“断肠”和“天涯”点明了主旨,仿佛画龙点睛一样。因为“断肠”表示的是心境,“人在天涯”表示的是处境。“肠”、“人”、“天”也是三组事物相堆叠,与前三句在构成上保持一致。

而“断肠人 / 在天涯”的断法则显得突兀。“断肠人”表示伤秋的对象,“在天涯”表示伤秋的地点。这种“对象加地点”的处理,显然远不如“心境加处境”的处理艺术效果好。不仅趋于平淡,而且使作品的意境逊色很多,与“断肠”、“天涯”的主旨相去甚远。在结构与前四句也脱了钩,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同时我认为“断肠 / 人在 / 天涯”是“肠断 / 人在 / 天涯”的倒装,是出于韵律的需要。

在古诗词中,用“肠断”体现那种思乡怀旧的离苦悲愁,或渲染身世的悲凉和心境的孤寂的心境的诗句比比皆是,而写成“断肠”的微乎其微,而且大部分也是出于韵律的限制,不得不进行倒装,但是它所取的意境也是“肠断”。

下面试举几例:

体现“肠断”的心境,大家最为熟知的恐怕就是词宗温庭筠的《梦江南》了: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经捕捉到“肠断”这种意境:

李白:《题情深树,寄象公》:“肠断枝上猿”;《对雪献从兄虞城宰》:“肠断忆连枝”

《学古思边》:“肠断不见君”;          《上留田行》:“肠断白杨声”

《久别离》:“至此肠断彼心绝”;       《怨歌行》:“肠断弦亦绝”

《赠崔侍郎》:“肠断听秋砧”

杜甫:《阆水歌》:“阆中胜事可肠断”;      《漫兴》:“肠断春江欲尽头”

《归雁》:“肠断江城雁”;                 《前出塞》:“欲轻肠断声”

白居易:《长恨歌》:“夜雨闻铃肠断声”

唐代大诗人中李商隐也对“肠断”这种意境有过多次描摹:

李商隐:《垂柳》:“肠断灵和殿”;              《相思》:“肠断秦台吹管客”

《失猿》:“不教肠断忆同群”;       《景阳井》:“肠断吴王宫外水”

《对雪》:“肠断斑骓送陆郎”

唐代大诗人中冯延巳、宋之问以及并不显为人知的韦检亡姬也对“肠断”这种意境产生过共鸣:

冯延巳:《醉花间》:“肠断丁香结”;宋之问:《途中寒食》:“故园肠断处”

韦检亡姬:《和检诗》:“如今肠断空垂泪”

宋代词人中的名家苏轼、李清照也都是目光敏锐的人,也对“肠断”的心境有过描摹:

柳永在这方面更是不甘人后:

柳永:《安公子》:“却眼穿肠断”。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料得年年肠断处”

李清照:《御街行》:“肠断与谁同倚?”

清朝的大词人纳兰性德也是捕捉的高手:《临江仙》:“几回肠断处”;《鬓云松令》:“肠断月明红豆蔻”;《采桑子》:“肠断天涯”

清朝王鹏运也体验过这种感觉:《点绛唇》:“肠断春归路”

清朝文人史清溪所写的小说《花月痕》中也有一首律诗:“不为别离已肠断”。

   

    用“断肠”进行倒装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效果与“肠断”的心境别无二致:

朱淑真:《谒金门》:“断肠芳草远”。

纳兰性德:《浣溪沙》:“断肠声里忆平生”。

 

以上都是从感觉上去认知判断的。但是感觉上的认知往往靠不住,令人信服的还应该是无可辩驳的证据。那么有无可借鉴的范本呢?

如果能用元代其他名家的作品进行印证,岂不一切都释然了吗?

 

(四)名家的示范性

为了彻底弄清楚这个问题,我查了《全元散曲》。在《全元散曲》中,元曲四大名家之一的白朴有四首越调《天净沙》,现将其抄录如下:

 


天净沙·春            天净沙·夏               天净沙·秋         天净沙·冬

白朴                   白朴                         白朴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云收雨过波添,           孤村落日残霞,    一声画角谯门,

阑干楼阁帘栊,       楼高水冷瓜甜,           轻烟老树寒鸦,    半庭新月黄昏,

杨柳秋千院中。       绿树阴垂画檐。           一点飞鸿影下。    雪里山前水滨。

啼莺舞燕,              纱厨藤簟,                  青山绿水,           竹篱茅舍,

小桥流水飞鸿。       玉人罗扇轻缣。           白草红叶黄花。    淡烟衰草孤村。


 

元散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吴西逸有四首越调《天净沙》,现将其抄录如下:

 


天净沙·闲题           天净沙·闲题              天净沙·闲题       天净沙·闲题

吴西逸                   吴西逸                      吴西逸                   吴西逸

长江万里归帆,       楚云飞满长空,           数声短笛沧州,    江亭远树残霞,

西风几度阳关,       湘江不断流东,           半江远水孤舟,    淡烟芳草平沙,

依旧红尘满眼。       何事离多恨冗?           愁更浓如病酒。    绿柳阴中系马。

夕阳新雁,              夕阳低送,                  夕阳时候,           夕阳西下,

此情时拍阑干。       小楼数点残鸿。           断肠人倚西楼。    水村山郭人家。


 

元代后期散曲中享誉最高的人物张可久、乔吉,散曲名家李致远、孟昉、张弘范、王举之、汤舜民、徐再思都有越调《天净沙》呈现,现选录一些,将其抄录如下:

 


天净沙·鲁卿庵中      天净沙·离愁           天净沙·即事              天净沙·七月

张可久                   李致远                    乔吉                            孟昉

青苔古木萧萧,           敲风修竹珊珊,       莺莺燕燕春春,           星依云渚溅溅,

苍云秋水迢迢,           润花小雨斑斑,       花花柳柳真真,           露零玉液涓涓,

红叶山斋小小。         有恨心情懒懒。       事事风风韵韵。           宝砌衰兰剪剪。

有谁曾到。                一声长叹,              娇娇嫩嫩,                  碧天如练,

探梅人过溪桥。         临鸾不画眉弯。       停停当当人人。           光摇北斗阑干。


   

天净沙·梅梢月       天净沙·过长春宫       天净沙·闲居杂兴       天净沙·渔父

张弘范                       王举之                         汤舜民                         徐再思

西风落叶长安,         壶中霞养丹砂,       近山近水人家,           忘形雨笠烟蓑,

夕阳老雁关山,         窗前云覆桃花,       带烟带雨桑麻,           知心牧唱樵歌,

今古别离最难。         尘外谁分岁华?       当役当差县衙。           明月清风共我,

故人何处?                        客来闲话,              一犁两耙,                  闲人三个,

玉箫明月空闲。         呼童扫叶烹茶。       自耕自种生涯。           从他今古消磨。

   

以上十六首元代散曲名家的越调《天净沙》的第五句,毋庸质疑,都应该两字一断。而且没有一首能断成三字的。

至此,答案已经很鲜明了:越调《天净沙·秋思》的第五句应该两字一断。

 

三.错误断句误人子弟

错误的断句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呢?广大教师断句的不准确势必造成以讹传讹。不仅影响学生对作品的准确理解,还误导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方向。文学爱好者按照错误的断句照猫画虎,可能就要贻笑方家了。它不仅自误,而且误人,祖祖辈辈误传下去也就贻误深远了。

通过网上搜索,以下网友的几首越调《天净沙》无疑是出乖了。现抄录如下:

 

天净沙·春日有感    天净沙·咏怀        天净沙·初夏雨后   

晓汲清风             海天                晓汲清风           

春风春雨春花,      隆冬清风月影,      随风飞去落花,     

长天孤骛落霞。      良辰美景佳人,      故枝又吐新芽。     

晓来繁华飘下,      如诗如歌往事,      风沐雨润如画,     

整装竞发,          一年过去,          断桥西下,         

跨骏马走天涯。      纵难忘已惘然。      芳草碧连天涯。     

 

尽管这几首作品各有可取之处,甚至有成为佳品的可能,但是很可惜,由于最后一句的处理失当而功败垂成,留下笑柄自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结束语: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地应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让我们就从越调《天净沙·秋思》的断句这样的小事上尽职尽责吧。为我们的后学者打下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使其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