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天净沙·秋思》的正确断句
(2011-10-07 15:26:19)
标签:
杂谈 |
越调《天净沙·秋思》的正确断句
武凤华
前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代著名散曲作家马致远的这首越调《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元曲第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可是就是这样一篇秋意浓郁、意境深远、广为传诵的经典作品,在诵读时却遇到了麻烦。问题主要在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一.如何断句存在分歧
此句究竟应该断成“断肠人/在天涯”,还是应该断成“断肠/人在/天涯”呢?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
绝大多数人认可“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身边的人,不管是亲友,还是同事,或是学生,都是这种读法,好象已经约定俗成了。如果以录音带和录影带中的诵读作为标准进行印证的话,著名的播音员、话剧表演艺术家,也是这种读法。权威们的处理似乎已经给其做了定论。
认可“断肠/人在/天涯”断法的少之又少。我是认可这一断法的。在越调《天净沙·秋思》的断句问题上我之所以执著,是因为我隐隐约约总觉得“断肠人/在天涯”的断法不妥当,读起来也不舒服。
二.如何断句更为合理
我认为该句应该断成“断肠/人在/天涯”的原因有四:
(一)节奏的和谐性
首先,我们来看节奏。越调《天净沙·秋思》的前四句都是两字一断,“枯藤 / 老树 / 昏鸦”,“小桥 / 流水 / 人家”,“古道 / 西风 / 瘦马”,“夕阳 / 西下”。从作品的完整性的需要来看,第五句也应该两字一断,以保持它节奏的惯性,使其步调和谐、统一,充满韵律美。
(二)声律的严谨性
第二,从越调《天净沙》这首小令最标准的格律来看,其韵律的平仄要求是: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去上
仄平平去
(平)平(仄)仄平平
由此也不难看出:越调《天净沙·秋思》第五句的断句应该是“断肠 / 人在 / 天涯”较为妥帖。
(三)意境的深远性
第三,从作品的意境来看,也是“断肠 / 人在 / 天涯”的断法使意境更为幽远,与其作品的整体意境更相吻合。“断肠”和“天涯”点明了主旨,仿佛画龙点睛一样。因为“断肠”表示的是心境,“人在天涯”表示的是处境。“肠”、“人”、“天”也是三组事物相堆叠,与前三句在构成上保持一致。
而“断肠人 / 在天涯”的断法则显得突兀。“断肠人”表示伤秋的对象,“在天涯”表示伤秋的地点。这种“对象加地点”的处理,显然远不如“心境加处境”的处理艺术效果好。不仅趋于平淡,而且使作品的意境逊色很多,与“断肠”、“天涯”的主旨相去甚远。在结构与前四句也脱了钩,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同时我认为“断肠 / 人在 / 天涯”是“肠断 / 人在 / 天涯”的倒装,是出于韵律的需要。
在古诗词中,用“肠断”体现那种思乡怀旧的离苦悲愁,或渲染身世的悲凉和心境的孤寂的心境的诗句比比皆是,而写成“断肠”的微乎其微,而且大部分也是出于韵律的限制,不得不进行倒装,但是它所取的意境也是“肠断”。
下面试举几例:
体现“肠断”的心境,大家最为熟知的恐怕就是词宗温庭筠的《梦江南》了: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经捕捉到“肠断”这种意境:
李白:《题情深树,寄象公》:“肠断枝上猿”;《对雪献从兄虞城宰》:“肠断忆连枝”
《学古思边》:“肠断不见君”;
《久别离》:“至此肠断彼心绝”;
《赠崔侍郎》:“肠断听秋砧”
杜甫:《阆水歌》:“阆中胜事可肠断”;
《归雁》:“肠断江城雁”;
白居易:《长恨歌》:“夜雨闻铃肠断声”
唐代大诗人中李商隐也对“肠断”这种意境有过多次描摹:
李商隐:《垂柳》:“肠断灵和殿”;
《失猿》:“不教肠断忆同群”;
《对雪》:“肠断斑骓送陆郎”
唐代大诗人中冯延巳、宋之问以及并不显为人知的韦检亡姬也对“肠断”这种意境产生过共鸣:
冯延巳:《醉花间》:“肠断丁香结”;宋之问:《途中寒食》:“故园肠断处”
韦检亡姬:《和检诗》:“如今肠断空垂泪”
宋代词人中的名家苏轼、李清照也都是目光敏锐的人,也对“肠断”的心境有过描摹:
柳永在这方面更是不甘人后:
柳永:《安公子》:“却眼穿肠断”。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料得年年肠断处”
李清照:《御街行》:“肠断与谁同倚?”
清朝的大词人纳兰性德也是捕捉的高手:《临江仙》:“几回肠断处”;《鬓云松令》:“肠断月明红豆蔻”;《采桑子》:“肠断天涯”
清朝王鹏运也体验过这种感觉:《点绛唇》:“肠断春归路”
清朝文人史清溪所写的小说《花月痕》中也有一首律诗:“不为别离已肠断”。
朱淑真:《谒金门》:“断肠芳草远”。
纳兰性德:《浣溪沙》:“断肠声里忆平生”。
以上都是从感觉上去认知判断的。但是感觉上的认知往往靠不住,令人信服的还应该是无可辩驳的证据。那么有无可借鉴的范本呢?
如果能用元代其他名家的作品进行印证,岂不一切都释然了吗?
(四)名家的示范性
为了彻底弄清楚这个问题,我查了《全元散曲》。在《全元散曲》中,元曲四大名家之一的白朴有四首越调《天净沙》,现将其抄录如下:
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鸿。
元散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吴西逸有四首越调《天净沙》,现将其抄录如下:
天净沙·闲题
吴西逸
长江万里归帆,
西风几度阳关,
依旧红尘满眼。
夕阳新雁,
此情时拍阑干。
元代后期散曲中享誉最高的人物张可久、乔吉,散曲名家李致远、孟昉、张弘范、王举之、汤舜民、徐再思都有越调《天净沙》呈现,现选录一些,将其抄录如下:
天净沙·鲁卿庵中
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
苍云秋水迢迢,
红叶山斋小小。
有谁曾到。
探梅人过溪桥。
天净沙·梅梢月
张弘范
西风落叶长安,
夕阳老雁关山,
今古别离最难。
故人何处?
玉箫明月空闲。
以上十六首元代散曲名家的越调《天净沙》的第五句,毋庸质疑,都应该两字一断。而且没有一首能断成三字的。
至此,答案已经很鲜明了:越调《天净沙·秋思》的第五句应该两字一断。
三.错误断句误人子弟
错误的断句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呢?广大教师断句的不准确势必造成以讹传讹。不仅影响学生对作品的准确理解,还误导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方向。文学爱好者按照错误的断句照猫画虎,可能就要贻笑方家了。它不仅自误,而且误人,祖祖辈辈误传下去也就贻误深远了。
通过网上搜索,以下网友的几首越调《天净沙》无疑是出乖了。现抄录如下:
天净沙·春日有感
晓汲清风
春风春雨春花,
长天孤骛落霞。
晓来繁华飘下,
整装竞发,
跨骏马走天涯。
尽管这几首作品各有可取之处,甚至有成为佳品的可能,但是很可惜,由于最后一句的处理失当而功败垂成,留下笑柄自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结束语: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地应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让我们就从越调《天净沙·秋思》的断句这样的小事上尽职尽责吧。为我们的后学者打下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使其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