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某年初中的国文课,老师教授某著名诗人的大作。短短几句诗,注释及分析竟长达六、七页,除了字义、修辞技巧等「技术性知识」外,课本还用了很长的篇幅去剖析作者写诗时的心路历程, 借该诗来讽刺甚么,那对象是暗喻谁等等,写得非常详细。
我举手问老师:「我们凭甚么肯定诗人一定有这番「高深」的含意和动机?他有亲自证实过吗?他们时常醉酒写诗,既然连他本人也不清醒,我们又怎能以第三者的角度一口咬定那就是正确的阐释?」老师捧着课本,一时哑口无言,当然到了考试时,那些课本的解读,依然是不二的标准答案。
这些谜团从来没有解开过,及至自己当了一名小作者,就觉得更加疑惑。有时随意一篇轻描淡写,却被人过份解读,问我是否暗有所指,甚至认定我文中「有骨」,实在啼笑皆非。
近日在网上有不少人尝试解读大热漫画「进击的巨人」,有人竟指「故事很明显在形容中港关系」,并逐幕逐节去证明,说得言之凿凿,不少人看了,又真的信以为真,觉得那解读的角度很厉害,几乎比漫画更震撼。其实只要退后一步问:「日本漫画家何以要用他的作品来暗喻与他和世界毫不相干的「中港关系」?」大家便明白这类解读是何等的一厢情愿和自大。
又有人声称新版本的「超人」其实是暗喻耶稣,随即又惹来讨论,热烈程度甚至比电影本身的更高。不排除导演可能真的有此用意,但可有想过,「是」又如何?难道这便代表电影好看些吗?阴谋论充斥的年代,连娱乐也要过份解读,真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