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日談到,感性買賣已很少在今天的香港出現,這令我想起一件事。
多年前的跑馬地電車站前,有一流動魚蛋檔。每逢放學時間,檔主總會將木頭車推近校車站前,希望能吸引剛放學下車的學生光顧。
筆者的「為食」性格從小便浮現,一落校車,聞到咖哩的香氣,再看到木頭車上熱騰騰的蒸氣,以及一粒粒金黃色的魚蛋,便令我口水猛流。可是,我是一名窮學生,媽媽每天只給一元零用錢,小息時已用了八毫子來買薯片,還哪有錢買兩元一串的咖哩魚蛋?所以,大多情況下,我只能懷著渴望與不捨的表情,與那些魚蛋擦肩而過。
一天,我又下車,魚蛋的氣味又令我食指大動。當天好像份外肚餓,我禁不住在檔前吞了兩下口水。那位穿白底衫和人字拖、表面上很兇惡的老闆說:「望咩呀細路?」我以為他要「驅趕」我,準備轉身走。豈料他把我叫住:「袋裡面仲有幾多錢呀?」我無助地望著他:「五毫。」他說:「給我吧! 要辣還是不辣?」我半信半疑:「不辣。」他果然將一串六粒不辣的魚蛋遞給我,連隨將我手中的五毫拿走。
我說:「多謝!」便急不及待地吃起來。那檔主也挺有性格,沒有笑,沒有理會我,一切就當若無其事。
這名檔主,沒有想過如何向上司/老闆/小股東/投資者交待,亦沒有想過將那串魚蛋「半賣半送」,會令那年度的盈利增長減少多少個巴仙。他只想到,眼前有一位肚餓的學生,似乎很需要那串魚蛋。他感性地做了那項買賣。
不知那檔主今天身在何方,很想跟他說:「多謝你。那串魚蛋的味道,到今天仍清楚記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