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為何Ryan是瑞安?

(2012-09-03 17:03:00)
标签:

杂谈


 

美國大選在即, 從香港的電視新聞裡得知, 候選人之一羅姆尼找了一名叫「瑞安」的人擔任副手。坐在電視前思考了良久, 「瑞安」的英文名即是甚麼? 幾經查考之下, 才知他叫Ryan

 

下一個問題來了: 無論我如何讀, 「瑞安」與Ryan也扯不上發音上的連繫。根據一貫的譯法,  Ryan不是應譯為「懷恩」或「賴仁」嗎? 又再查探下, 「瑞安」是大部份內地媒體的譯法, 原來, 香港媒體是要與他們看齊。

 

類似的情況絕非首次。從前, 美國的Virginia明明是「維珍尼亞州」, 譯得溫柔動聽, 誰不知這幾年竟變了「弗吉尼亞州」, 又「弗」又「吉」, 對廣東人來說, 難讀、難聽又難明; 加州的大城市San Diego本來叫「聖地牙哥」, 現在變成古怪的「聖迭戈」(莫非要避開本地某酒店的名字? ) 如果不是看字幕的話, 恐怕沒有幾多人可以寫出 「迭戈」二字。

 

譯名就是幫助我們認識與記下那些名字。不同語言有不同發音, 加上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質(例如「史泰龍」, 實在譯得有型有格), 出現不一樣的譯法, 是很自然的事。我們叫「阿仙奴」, 內地叫「阿森納」; 湖人隊的籃球巨星叫「高比拜恩」, 唸國語的人叫「科比 布莱恩特」, 大家都可以輕易地用自己的語言唸成近似的Kobe Bryant。如果譯名讀起來與原名風馬牛不相及, 那為什麼還要譯名?

 

「翻譯普通話化」, 變相亦是一種文化侵食, 因為我們要被逼用一些不熟悉的語言來解讀或揣測原名。如果有一天, 「碧咸」通通要變成「貝克漢姆」; 「迪卡比奧」要變身「狄卡皮歐」, 唸廣東話的香港人會覺得如何? 衷心希望本地傳媒不要為難廣東話讀者和觀眾, 更不要為了與別人看齊, 而自動放棄廣東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患難裡的祝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