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少时住跑马地,在奕荫街中央,曾经有一所小小的公共图书馆。面积只千余呎,但尚算五脏俱全,有「成人阅读区」及「儿童图书区」, 每周只开放五天。证件是身份和长大的象征, 连「儿童身份证」也未拿到的我, 图书证就成了首要目标。几经游说下, 才求得妈妈带我到那图书馆。然后填表, 交地址证明, 搞了好一会, 还要等好几个工作天才能拿得到。
几日后, 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 接过人生第一张证件 -- 「儿童图书证」。那是一长褐色的卡纸, 像一个纸夹, 中间用来放借阅书藉的「书卡」, 而且是「一式三份」, 证上分别刻着1、2、3字, 每卡可以借一本书。当时的图书馆还未电脑化, 借书时要将书卡套在图书证里, 管理员会在书尾的「还书日期表」上盖上日期印, 然后便将图书证拿走, 很有系统地排好。还书时, 只要讲出自己的名字(及将逾期罚款投在那透明胶箱内), 他们便会将图书证发还给你。
对当时的小朋友来说, 去图书馆是一件大事, 比去游乐场雀跃。首先, 当时的书藉可不便宜, 上一代的父母亦谨守悭俭这美德:「既然可以借阅的话, 何必要买? 」其次, 图书馆是一个浩瀚无比的知识大海, 任何一门有兴趣的题材, 我们都可以在那里找到相关书本, 充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所以, 每次离开图书馆时, 真的觉得自己又长大了一点。
清楚记得, 第一本借的书是「楚汉演义」。当时电视正播映剧集「楚河汉界」(吴启华饰演刘邦, 石修扮演项羽), 加上父亲不断声称我们家乃刘邦的后人(至今仍半信半疑), 于是便对那段汉朝成立的历史深感兴趣, 自此, 亦深深爱上了中国历史, 到头来, 还是要多谢那张宝贵的图书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