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常说美国是一个既有趣又荒谬的国家。身为大国一哥, 又领导全球科技, 但美国可能是全球转变得最慢的国度。笔者四年没有回美, 却发现整个旧金山几乎跟四年前一模一样。
举一经典例子, 当地著名的海湾大桥(Bay Bridge), 是连接旧金山和奥克兰市的命脉, 每天有数以十万计车辆穿梭。 和香港的海底隧道一样, 由于车辆数目不断增加, 大桥不敷应用, 堵车几乎是必然的事。 笔者有不少朋友, 每天都要在桥上呆两三小时。再加上大桥的防震能力一直被怀疑, 为此, 加州政府于89年大地震后, 决定在大桥旁边多建一条「新海湾大桥」, 取代现有的旧桥, 市民(包括当年的笔者)当然拍掌赞成。大家不妨猜猜, 在美国建一条桥需要多少年?
当地政府先进行勘察、规划和设计遴选, 还举行了数不清的公听会、环评会、咨询会等等, 又要筹集资金和发行债券, 结果新桥的工程于14年后 – 即2003年才展开。谁知道, 这才是噩梦的开始。工程启动后, 波折重重, 例如有人挑战环评报告, 停工; 有团体用不同方式阻挠工程, 停工; 预算大幅飙升兼严重超支, 导致资金用尽, 又停工; 之后遇上州政府财困, 再停工… 结果, 笔者上月回美, 即政府决定建新桥的22年后, 新桥仍在兴建中。 堂堂一条超级大桥的工程, 笔者看到工作中的工人数目, 竟然比香港一个小型住宅的地盘还要少。至于竣工日期, 有人说2015, 有人说2018, 似乎大家都不再在乎和奢望。
究竟是谁之过?其实政府和人民也有份。结果,二十多年过去, 政府不知换了多少届,政客和示威者也不知更新了几多代,但当地人仍然未能享受到交通改善的成果, 更因为大桥的工程, 令睹车情况日益恶化。无论如何计算,市民也是真正的大输家。不要笑美国荒谬, 看看我们的西九文化区, 其实亦不遑多让。希望筹建中的港珠澳大桥, 不会是我们另一个噩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