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代表
(2011-05-04 12:28:29)
标签:
教育 |
到一中学担任客席导师, 遇上一名颇有趣的学生。整个过程中, 他似乎很想表现自己的博学, 频频抢答及「插嘴」, 不过, 他很快便「露底」, 例如, 我问同学们:「近期有看某电影吗?」, 他马上从座位上大叫:「微博上有人说是垃圾嘛!」我问:「那你有看过吗? 」他摇头 (但一点也不尴尬)。我又问:「大家知道现时最流行用甚么器材拍MV吗?」他立即举手:「相机!」我问他:「你是如何知道的? 」他说:「「高登论坛」常有讨论。」我问:「你知道为什么会用相机吗? 相机的优点和缺点在哪?」他摇头, 于是我详细解释, 但他一直没有用心听, 或许, 他一直只想答问题, 表现自己。
互联网最初兴起时, 由于信息可高速又大量地流通, 不少人曾断言, 人类将会大大进步。多年过去, 恐怕这个假设已证实不成立。网络世界的确方便了我们, 网上也有很多途径, 让我们了解每件细微事情,可惜,每天面对着海量的信息,贪心的人唯有重量不重质, 只求看标题, 不求深入理解, 知识反而学得更加表面,尤其在进入了微博年代之后, 每段文字不会超过140字, 试问那些所谓的知识,可以有多深?
那位同学可能会跟父母说, 只要不断上网, 知识便自然会增加。而在他的计算机上, 每天可能同时打开了20个窗口, 他一边写电邮、回微博、在论坛发帖、看youtube、发MSN、打电玩, 也一边看「维基百科」、Google Earth、和各大报纸杂志网站, 他的确看了很多, 但一切皆是浮光掠影, 或道听涂说, 手执着一大堆二手资料, 便以为自己博学多才。谁不知,他「知道」的很多, 但没有一样是「认识」和「了解」的。在同学面前, 他尚且可以班门弄斧, 但抱歉,这个社会根本不需要「识少少」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