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自从智能手机及平板计算机大行其道, 媒体和出版业又推出大量的免费「apps」供读者下载阅读, 又有不少人出来言之凿凿, 说报纸和出版业很快便会灭亡。
这类「灭亡论」, 其实屡听不鲜, 电视机推出的时候, 有人预言电影定会遭淘汰; 踏入网络和手机年代, 又有人说电视台和电台势必被取缔; 自从深圳出现罗湖城, 有人断言香港零售业「死梗」, 总之, 但凡有新兴行业出现, 就有人说旧生意会被「赶上绝路」。还有「金融风暴」时的韩国、「沙士」期间的香港、「金融海啸」后的华尔街, 不少所谓的专家都摆出一副先知的姿态, 用最具威吓性的字眼, 或一堆分析数据, 去预言这些地方「必定覆亡」。
真相是, 报章、书本、电影、电台和电视台都还在。新媒体固然对他们造成冲击, 但也逼令他们不断创新和转型; 香港今年的零售数字又创新高, 那些曾被「批死」的国家和地方, 依然活得很好, 甚至比从前更好。当然, 厚脸皮的「预言家」亦健在, 继续用惊恐的「预言」来吸引读者, 只是没有人记得他们如何自打嘴巴, 大家仍然很乐意被他们的「灭亡论」恐吓。
这的确是一个弱肉强食、汰弱留强的世界, 但我们亦不能低估人类「保住饭碗」的智慧。事实上, 真正消声匿迹的行业并不多, 只是, 大家与时并进, 改了头换了面而已, 正如流动鱼蛋车的确近乎绝种了, 不过他们都变成了街头的小吃店。所以, 报纸和出版业, 还有陷于水深火热的日本, 以及那些「预言家」, 都不会灭亡。会灭亡的, 就只有那些光坐着惊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