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垃圾?
(2010-10-07 04:01:53)
标签:
文化 |
家中的冷气机突然坏了,原来保养期已过,于是,先花二百多元邀请原厂技师上门检查,他检查了三分钟便说:「里面的xx及xx坏了(我很努力记着那是什么,但由于太深奥,所以还是忘了!),要整部拆回厂修理!」我最关心的当然是:「要多少钱?」他非常熟练地答道:「你的保养期已过,运输费连人工,约一千五百元左右!」我瞪大了双眼:「那么贵?那修好后还可以行多久?」他耸一耸肩:「谁晓得?」
实情是,买一台新的才二千多元,还送三年免费上门保养,精明的消费者,当然知道买新的较划算,不过这亦正中生产商的下怀。今时今日,大企业用各种手段,如超贵的维修费及推陈而出的款式,来「逼」消费者不断换新货,有时电器才用了两三年,只是出了点小毛病,就因不合常理的维修费而被迫沦为垃圾,这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而是浪费,难道它们真的无可救药吗?另一种手法是逼消费者付高昂的保养费,早前笔者买了一台iPhone 4,那电讯商的职员向我硬销延长保养:「如果无保养,将来它坏了,你即使肯付钱,生产商也不会修理!」,我呆在当场,这是什么道理?
从前,家中的电器修完又修,可以服务十多年;如今,在无可选择之下,我们动辄便将之弃掉。香港政府大喊堆田区不敷应用,要靠摧毁郊野公园来堆放大批本来不是垃圾的垃圾,广大市民固然有责,但不断逼令消费者去旧迎新的生产商也责无旁贷,这就是所谓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