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街

(2010-03-23 03:43:33)
标签:

文化

 

 

香港人最爱「行街」,但香港可以供我们购物的街,好像越来越少。

 

某天在将军澳逗留了一整天,才发现这些如天水围、油塘、马鞍山等新市镇,几乎是没有街道可行。它们不会有一条如弥敦道或皇后大道东的商业大街,连山光道、第三街、或何文田街等小型住宅街道也没有。这些规划出来的新市镇,格式有点像「Sim City」,先将一块地切割成东南西北,然后贴上一圈圈的住宅屋苑、中间有铁路站加大型商场,旁边会公式化的有一个甚么中央公园加大型综合运动场。行人穿梭于各圈圈的不是靠街道,而是靠天桥;四周的马路都是相约的,那里都是一样的回旋处。于是,新市镇的居民走不惯旧城市的街道;城市人也很容易在新市镇中迷路。所以,你很难说得出马鞍山和将军澳有甚么分别,因为它们不是发展(develop)出来,而是无感情地规划(plan)出来的。

 

街道是城市的基本,住在同一条街的人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地下的小店子都是因应「街坊」的需要而生而灭,或兴旺或淘汰,当中总有它的定理,断不是靠谁规划出来,更不像大型商场般以价高者得的方式去体察街坊的需要。所以,商场虽然有冷气有装修有表演有人流,但它却不能将街坊的感情连在一起。规划的人为何不可以预留一些空间作真正的街道,两旁供小地产商们分别建一些小大厦,楼下有地铺经营小生意,街道出来,才会有街坊,社区才有生命。

 

几多国际级大都会,它们具有难以模仿的都市特色,就是因为它们经过几千几百年的自然演变而成。我或许是文化界的「达尔文支持者」,文化应该是自我进化的,而不是规划一个区出来叫文化区,我们便会变得很有文化;城市亦是一样,即使将之划得井井有条,区内设施应有尽有,但它偏偏缺乏了原创城市的生气。

 

回心一想,其实现在已很少人说「行街」,应该是「shopping」才对,我们的言语,正正反映出这个都市叫人唏嘘的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四的後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